【第四章】第一节 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
部位 | 区别点 | 双子叶植物 | 单子叶植物 |
根 |
性状 |
多为直根系,常为圆柱形如甘草、黄芪等;圆锥形如白芷、桔梗;纺锤形如地黄、何首乌等。少数须 根系如细辛、威灵仙、龙胆等 |
多为须根系,有的须根先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如百部、郁金、麦冬等 |
表面 | 常为栓皮,较粗糙 | 常为表皮 | |
横断面 | 自中心向外的放射状结构;中心常无髓;形成层环纹多明显; | 断面不呈放射状;中心有髓;内皮层环较明显; | |
根茎 | 有无髓部 | 有髓 | 无髓 |
科属 | 中药 | 核心鉴别点 | ||||||
蕨类 |
狗脊 | 残留金黄色茸毛;近边缘处有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 ||||||
绵马贯众 | 断面有黄白色维管束 5~13 个,环列。 | |||||||
马兜铃科 | 细辛 | 根茎横生,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 ||||||
蓼科 |
大黄 | “星点”环列或散在;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 ||||||
虎杖 | 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 |||||||
何首乌 | 皮部“云锦状花纹” | |||||||
石竹科 | 银柴胡 | “砂眼”;“珍珠盘” | ||||||
毛茛科 |
威灵仙 | 根茎呈柱状,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断面略呈方形。 | ||||||
川乌 | 中部多向一侧膨大,形成层多角形 | |||||||
草乌 | “乌鸦头”;“钉角”,形成层多角形 | |||||||
附子 | 盐附子:“盐霜”,形成层多角形。(黑顺片、白附片) | |||||||
白芍 | 表面光洁;射线放射状(菊花心);味微苦、酸。 加工:刮去粗皮,沸水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
|||||||
赤芍 | 表面粗糙;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糟皮粉渣); | |||||||
黄连 |
味连:“鸡爪”;“过桥”;味极苦。 | |||||||
雅连:过桥长,多单枝 | ||||||||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 ||||||||
升麻 | 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 | |||||||
防己科 | 防己 | 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 ||||||
罂粟科 | 延胡索 | 扁球形,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突起;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 样光泽;味苦。 |
||||||
十字花科 | 板蓝根 | 根头略膨大;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金井玉栏) | ||||||
豆科 |
苦参 | 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味极苦 | ||||||
葛根 | 呈小方块;纤维性强 | |||||||
粉葛 | 富粉性;横切面可见同心性环纹(甘葛藤) | |||||||
甘草 | “菊花心”;味甜而特殊 | |||||||
黄芪 |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金井玉栏);“菊花心”;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 |||||||
五加科 | 人参 | “芦头”“芦碗”“艼”;点状树脂道 | ||||||
伞形科 |
白芷 | 具油点,“疙瘩丁”,形成层环纹近方形或近圆形 | ||||||
当归 | 具油点,以烟火慢慢熏干,质柔韧,有浓郁的香气。 | |||||||
羌活 | 具油点,“蚕羌”;“竹节羌” | |||||||
川芎 | 具油点,“蝴蝶片”,波状环纹 | |||||||
防风 | 具油点,“蚯蚓头”;“菊花心” | |||||||
北沙参 | 具油点,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 | |||||||
桔梗科 |
南沙参 | 质松泡 | ||||||
党参 | 根头部有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狮子头) | |||||||
桔梗 | 顶端有数个半月形茎痕;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金井玉栏) | |||||||
龙胆科 | 龙胆 | 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味甚苦。 | ||||||
萝藦科 | 白前 | “鹅管白前” | ||||||
唇形科 |
丹参 | 外表皮粗糙;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具放射状纹理 | ||||||
黄芩 | 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枯芩);外表皮黄棕色,切面黄棕色断面黑色,气特异似焦糖 | |||||||
玄参科 |
玄参 | |||||||
地黄 | 断面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 |||||||
胡黄连 | 木部有 4~10 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 | |||||||
茜草科 | 巴戟天 | “形似连珠” | ||||||
葫芦科 | 天花粉 | 断面白色,可见黄色木质部小孔,富粉性。 | ||||||
菊科 |
木香 | 油室,“菊花心” | ||||||
白术 | 油室,嚼之略带黏性 | |||||||
苍术 | 朱砂点,“起霜” | |||||||
紫菀 | 根茎簇生多数细根,多编成辫状 | |||||||
泽泻科 | 泽泻 | 椭圆形厚片;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 | ||||||
莎草科 | 香附 | 有 6~10 个略隆起的环节 | ||||||
天南星科 |
天南星 | 呈扁球形,周围有麻点状根痕;味辛辣 | ||||||
半夏 | 呈类球形,断面洁白;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 |||||||
石菖蒲 | 疏密不匀环节,断面环纹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点 | |||||||
百合科 |
川贝母 |
松贝:大小悬殊,“怀中抱月” | ||||||
青贝:大小相近,顶端开裂(笑口常开) | ||||||||
炉贝: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马牙嘴);棕色斑点(虎皮斑) | ||||||||
浙贝母 |
珠贝:呈扁球形,鳞叶 2 瓣,肥厚 | |||||||
大贝:略呈新月形,单瓣鳞叶 | ||||||||
黄精 | 可见多数淡黄色小筋脉点。微甜,嚼之有黏性 | |||||||
重楼 | 外皮脱落处呈白色,密具层状突起的粗环纹 | |||||||
玉竹 | 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 |
二、茎木类中药
知母 | 长条状,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金包头)。 | |
薯蓣科 | 山药 | 断面白色,粉性,嚼之发黏,味微酸。 |
兰科 |
天麻 | 顶端有红棕色或棕褐色鹦嘴状的芽孢或残留茎基(鹦哥嘴),底部有圆脐形疤痕 (凹肚脐) |
白及 | 2~3 个爪状分枝 | |
科属 | 中药 | 核心鉴别点 |
毛茛科 | 川木通 | 节处多膨大,有叶痕及侧枝痕。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其间布满导管孔,髓 部较小,偶有空腔。 |
木通科 |
木通 | 呈圆柱形,体轻,质坚实,不易折断,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 时中空,黄白色或黄棕色。 |
大血藤 | 切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有多数细孔状导管,射线呈放射状排列车 轮纹。 |
|
桑寄生科 |
槲寄生 | 节膨大。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嚼之有黏性。 |
桑寄生 | 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幼叶被细茸毛;革质。 | |
豆科 |
苏木 | 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 投热水中,水被染成桃红色。 |
降香 | 表面紫红色,切面有致密纹理; 点燃时香气浓烈,有油状物流出,灰烬白色。 |
|
鸡血藤 | 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 | |
瑞香科 | 沉香 | 表面朽木状,凹凸不平,有刀削痕;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燃 烧时有油渗出,并有浓烟 |
五加科 | 通草 | 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圆形薄膜;纵剖面薄膜呈梯状排列 |
三、皮类中药
科属 | 中药 | 核心鉴别点 |
桑科 | 桑白皮 | 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
毛茛科 | 牡丹皮 | 内表面常见发亮的结晶。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 |
芸香科 |
黄柏 | 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
关黄柏 | 外表面黄绿色内表面黄色。 | |
白鲜皮 | 外表面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断面迎光可见有闪烁的小亮点。羊膻气 | |
楝科 | 苦楝皮 | 偶有长宽不一。除去粗皮者淡黄色;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 |
木犀科 |
秦皮 |
外表面相间呈斑状;灰白色圆点状皮孔;有细斜皱纹。水浸液在日光灯下显碧蓝色荧光 |
豆科 | 合欢皮 | 外表面密生横向皮孔,断面成纤维性片状,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
萝藦科 | 香加皮 | 易成鳞片状剥落;有特异的香气 |
茄科 | 地骨皮 | 易成鳞片状剥落 |
四、叶类中药
科属 | 中药 | 核心鉴别点 |
柏科 | 侧伯叶 | 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 |
小檗科 | 淫羊藿 | 三出复叶,叶片近革质 |
十字花科 | 大青叶 | 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 |
蓼科 | 蓼大青叶 | 蓝绿色或蓝黑色,膜质托叶鞘 |
蔷薇科 | 枇杷叶 | 叶柄极短,被绒毛。革质而脆 |
豆科 | 番泻叶 | 小叶入药,叶基稍不对称,革质 |
夹竹桃科 | 罗布麻叶 | 有小芒尖,边缘具细齿,两面无毛 |
唇形科 | 紫苏叶 | 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 |
菊科 | 艾叶 | 羽状深裂,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
五、花类中药
科属 | 中药 | 核心鉴别点 | ||||||||||||||||||
木兰科 | 辛夷 | 毛笔头 | ||||||||||||||||||
桃金娘科 | 丁香 | 研棒状,花瓣 4,覆瓦状抱合。 | ||||||||||||||||||
豆科 | 槐花 | 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 | ||||||||||||||||||
茄科 | 洋金花 | 条状,花冠呈喇叭状,顶端 5 浅裂 | ||||||||||||||||||
忍冬科 |
金银花 | 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密被短柔毛o | ||||||||||||||||||
山银花 | 棒状而稍弯曲,总花梗集结成簇o | |||||||||||||||||||
菊科 |
款冬花 | 常单生或 2~3 个基部连生(连三朵);体轻,撕开后可见白色茸毛。 | ||||||||||||||||||
菊花 | 总苞碟状;舌状花数层位于外侧,管状花多数位于中央。 | |||||||||||||||||||
红花 | 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花药聚合呈筒状;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 | |||||||||||||||||||
鸢尾科 | 西红花 | 为柱头。呈线形,三分枝 |
六、果实及种子类
科属 | 中药 | 核心鉴别点 | |||||||||||||
藜科 | 地肤子 | 呈扁球状五角星形 | |||||||||||||
木兰科 |
五味子 | 红色或紫红色、肾形、“白霜”,味酸 | |||||||||||||
南五味子 | 棕红色,种子 1~2 粒,肾形,种皮薄而脆。味微酸 | ||||||||||||||
肉豆蔻科 | 肉豆蔻 | 有浅色纵行沟纹,断面显大理石样花纹,富油性(种仁) | |||||||||||||
十字花科 | 葶苈子 | 具纵沟 2 条,略带黏性。膨胀度:南葶苈子≥3,北葶苈子≥12 | |||||||||||||
蔷薇科 |
木瓜 | 外表面紫红色,多纵剖成两半,中心部分凹陷,味酸 | |||||||||||||
山楂 | 表面有灰白小斑点,皱缩,中部横切片具 5 粒浅黄色果核,味酸 | ||||||||||||||
苦杏仁 | 心脏形,边缘肥厚,表面无颗粒状突起 | ||||||||||||||
桃仁 | 长卵圆形,边缘较薄、表面密布颗粒状突起 | ||||||||||||||
乌梅 | 呈类球形或扁球形,乌黑色、皱缩、味极酸 | ||||||||||||||
金樱子 | 假果;红黄色、小瘦果,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 | ||||||||||||||
豆科 |
补骨脂 | 黑色,肾形、网状皱纹 | |||||||||||||
沙苑子 | 圆肾形,嚼之有豆腥味 | ||||||||||||||
决明子 | 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 | ||||||||||||||
芸香科 |
枳壳 | 呈半球形,瓤囊,凹点状油室 | |||||||||||||
吴茱萸 |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 | ||||||||||||||
大戟科 | 巴豆 | 具三棱、有纵线 6 条、无臭 | |||||||||||||
鼠李科 | 酸枣仁 | 紫红色,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一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 | |||||||||||||
禾本科 | 薏苡仁 | 乳白色,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种仁) | |||||||||||||
伞形科 |
小茴香 | 双悬果,背面有纵棱 5 条,有特异香气 | |||||||||||||
蛇床子 | 双悬果,背面有纵棱 5 条,显油性,有麻舌感 | ||||||||||||||
山茱萸科 | 山茱萸 | 囊状,皱缩,有光泽(果肉) | |||||||||||||
木犀科 |
连翘 | 顶端锐尖,多数突起的小斑点。老翘自顶端开裂,具一纵隔 | |||||||||||||
女贞子 | 种子通常为 1 粒, | 肾形,紫黑色 | ,油性 | ||||||||||||
马钱科 | 马钱子 | 纽扣状圆板形,绢状绒毛,丝样光泽 | |||||||||||||
旋花科 |
菟丝子 | 不易以指甲压碎。加热种皮破裂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 |||||||||||||
牵牛子 | 似橘瓣状(黑丑、白丑),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 | ||||||||||||||
茄科 | 枸杞子 | 纺锤形,红色、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味甜 |
七、全草类中药
茜草科 | 栀子 | 表面红黄色,具 6 条翅状纵棱;种子多数,集结成团 |
葫芦科 | 瓜蒌 | 类球形、具焦糖气 |
菊科 | 牛蒡子 | 长倒卵形、黑色斑点、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
棕榈科 | 槟榔 | 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珠孔,有明显疤痕状种脐。断面大理石样花纹(种子) |
姜科 |
砂仁 | 表面密生刺状突起 |
草果 | 具三钝棱,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 | |
豆蔻 | 有 3 条较深的纵向槽纹;味辛凉略似樟脑 | |
草豆蔻 | 类球形的种子团。隔膜将种子团分成 3 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 | |
益智 | 有纵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 13~20 条 | |
科属 | 中药 | 核心鉴别点 |
麻黄科 | 麻黄 |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上有膜质鳞叶。 |
三白草科 | 鱼腥草 | 茎呈圆柱形,节明显。叶互生,叶片心形,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 |
堇菜科 | 紫花地丁 | 多皱缩成团,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瓣紫堇色或 淡棕色。 |
报春花科 | 金钱草 | 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 |
豆科 | 广金钱草 | 质稍脆,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无毛,下表面具灰白色 紧贴的绒毛,侧脉羽状。 |
唇形科 |
广藿香 | 茎略呈方柱形,断面中部有髓;叶对生,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 |
荆芥 | 茎方柱形,叶对生,穗状轮伞花序顶生,小坚果 4,矩圆状三棱形。 | |
益母草 | 基生叶圆心形,花前期茎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纵沟。 | |
薄荷 | 茎呈方柱形。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 |
半枝莲 | 茎丛生,花单生于茎枝上部叶腋,花冠二唇形 | |
香薷 | 基部紫红色,茎方柱形。叶对生,穗状花序,花萼钟状,密被茸毛。 | |
列当科 | 肉苁蓉 | 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断面棕褐色,排列成波状环纹。 |
锁阳科 | 锁阳 | 具明显纵沟和不规则凹陷,有的残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鳞片。 |
爵床科 | 穿心莲 | 茎呈方柱形,多分枝,节稍膨大,味极苦。 |
车前科 | 车前草 | 根丛生,须状,叶基生,具长柄。叶片皱缩,全缘或不规则波状浅齿。 |
菊科 |
茵陈 |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 |
青蒿 | 茎呈圆柱形,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 | |
大蓟 | 茎呈圆柱形,叶片羽状深裂。头状花序顶生,羽状冠毛灰白色。 | |
蒲公英 | 叶基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 | |
禾本科 | 淡竹叶 | 茎呈圆柱形,有节。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 |
八、藻、菌、地衣类中药
科属 | 中药 | 核心鉴别点 |
马尾藻科 | 海藻 | 具短小刺状突起。气囊黑褐色。水浸后膨胀,肉质,黏滑。 |
麦角菌科 | 冬虫夏草 | 虫体似蚕;足 8 对,中部 4 对较明显。子座细长,圆柱形,上部稍膨大。 |
多孔菌科 |
灵芝 | 形如伞状,菌盖肾形。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 紫芝:皮壳紫黑色,有漆样光泽。 |
茯苓 | 菌核入药,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 味淡,嚼之粘牙。 |
|
猪苓 | 表面黑色。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略呈颗粒状。 | |
白蘑科 | 雷丸 | 类球形。表面黑褐色,有略隆起的不规则网状细纹。断面常有黄白色大理石样纹理。 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 |
九、树脂类中药
橄榄科 | 乳香 | 滴乳状。破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
橄榄科 | 没药 | 不规则颗粒性团块。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破碎面不整齐,无光泽。 |
伞形科 | 阿魏 | 呈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 |
棕榈科 | 血竭 | 略呈类圆四方形。研粉为砖红色。在水中不溶,在热水中软化。 |
十、其他类中药
海金沙科 |
海金沙 |
粉末状,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于手中易由指缝滑落。将海金沙粉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始逐渐下沉。 将其少量撒于火上,即发出轻微爆鸣声及明亮的火焰。 |
爵床科、蓼科、 十字花科 |
青黛 | 深蓝色粉末,体轻,易飞扬,微有草腥气。 取药材少量,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发生。 |
豆科 | 儿茶 | 呈块状。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黏性。 |
合成品 | 冰片 | 合成龙脑,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 具挥发性,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
樟科 | 天然冰片 | 右旋龙脑,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片状结晶。 具挥发性,点燃有浓烟,火焰呈黄色。 |
漆树科 | 五倍子 | 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表面灰褐色,微有柔毛。断面角质状,有光泽,有黑褐 色死蚜虫及灰色粉末状排泄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