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 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
钜蚓科 | 地龙 | 全体具环节,有生殖带,习称“白颈”。 |
水蛭科 | 水蛭 | 为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两端各具一吸盘。断面胶质状。 |
鲍科 | 石决明 | 末端 6~9 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 |
珍珠贝科 蚌科 |
珍珠 |
类球形,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地坚硬,破碎面显层纹。(病理产物) |
牡蛎科 | 牡蛎 | 呈长片状,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内面瓷白色。断面层状,洁白。 |
乌贼科 | 海螵蛸 | 呈扁长椭圆形,边缘薄。背面脊状隆起,无骨针。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 |
钳蝎科 | 全蝎 | 后腹部呈尾状,前面有 1 对短小的螯肢,末节有锐钩状毒刺。 |
蜈蚣科 | 蜈蚣 | 呈扁平长条形,共 22 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有特殊刺鼻的臭气。 |
鳖蠊科 | 土鳖虫 | 前端较狭,后端较宽,无翅。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 |
螳螂科 | 桑螵蛸 | 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物,内层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 |
芫青科 | 斑蝥 | 具革质鞘翅 1 对,黑色,有 3 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有特殊的臭气。 |
蚕蛾科 | 僵蚕 | 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 |
蜜蜂科 | 蜂蜜 | 半透明,浓稠的液体。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葡萄糖)析出。味极甜。 相对密度应在 1.349 以上(25℃)。 |
海龙科 | 海马 | 头略似马头,具管状长吻,两眼深陷,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 |
蟾蜍科 | 蟾酥 | 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
龟科 | 龟甲 | 背甲长椭圆形拱状,腹甲呈板片状。 |
鳖科 | 鳖甲 | 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 8 条,伸出边缘。 |
壁虎科 |
蛤蚧 |
呈扁片状,吻鳞不切鼻孔。背部有黄白色斑点。四足均有 5 趾;足趾底面具吸盘。 尾细有 6~7 个银灰色环带。 |
眼镜蛇科 | 金钱白花蛇 | 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 1 对。背部黑色,有白色环纹 45~58 个。 |
蝰科 | 蕲蛇 | “翘鼻头”、“V”形斑纹、“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
游蛇科 | 乌梢蛇 | 呈圆盘状。表面密被菱形鳞片;脊部高耸呈屋脊状,俗称“剑脊”。 |
雉科 | 鸡内金 | 呈不规则皱缩的囊状卷片。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波浪形皱纹。 |
鹿科 |
麝香 |
囊状体,开口面的皮革质。剖开后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当门子)和少量 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银皮)。 |
鹿茸 |
花鹿茸: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分出侧枝,习称“门庄”。具两个分枝者习称“三岔”, 马鹿茸:侧枝一个者“单门”,二个者“莲花”,三个者“三岔”。 |
|
牛科 |
牛黄 |
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 纹。气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
牛科 |
羚羊角 |
略呈弓形弯曲,角基部横截面类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 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通天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