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常用饮片炮制方法和作用
1.炒法 | 清炒法 |
炒黄-杀酶保苷 | 牛蒡子、白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槐花 | |
炒焦-止泻 | 山楂、槟榔、栀子 | |||
炒炭-止血 | 大蓟、蒲黄、干姜、荆芥(产生) | |||
加固体辅料炒 |
麸炒 | 枳壳、苍术 | ||
米炒 | 斑蝥 | |||
土炒 | 白术、山药(两者还均可麸炒) | |||
砂炒 | 马钱子、骨碎补、鸡内金、鳖甲 | |||
滑石粉炒 | 水蛭 | |||
蛤粉炒 | 阿胶 | |||
2.炙法 |
酒炙 | 白芍、当归、蕲蛇、川芎、大黄、丹参、黄连 | ||
醋炙 | 甘遂、延胡索、柴胡、香附、乳香 | |||
盐炙 | 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 | |||
姜炙 | 厚朴、竹茹 | |||
蜜炙 | 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马兜铃 | |||
油炙 | 淫羊藿、蛤蚧、三七 | |||
3.煅法 质地酥脆便于煎出 |
明煅法 | 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 | ||
煅淬法(酒、醋、药汁) | (代)赭石(醋)、自然铜(醋)、炉甘石(水) | |||
扣锅煅法 | 血余炭(改变药性) | |||
4.蒸、煮、燀法 | 蒸法(补益) | 天麻、地黄(改变药性)、人参、何首乌、黄芩、黄精 | ||
煮法(减毒) | 藤黄(豆腐)、川乌、附子、吴茱萸(甘草)、远志(甘草) | |||
燀法 | 苦杏仁、白扁豆 | |||
5.其他制法 | 复制法 | 半夏、天南星 | ||
发酵法 | 六神曲 | |||
发芽法 | 麦芽(18-25℃,42-45%含水量,85%发芽率) | |||
制霜法 | 巴豆-去油、西瓜霜(芒硝)-渗析; | |||
煨法 | 肉豆蔻(麦麸/滑石粉/面粉)、木香(吸油纸) | |||
提净法 | 芒硝(萝卜水) | |||
水飞法 | 朱砂、雄黄 |
一、炒法
(一)清炒法
炒黄 |
牛蒡子 文火 |
①生牛蒡子: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 ②炒牛蒡子:缓和寒滑之性,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
生芥子 文火 |
①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多用于胸闷肋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 ②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 |
|
王不留行中火 | ①生品长于消痈肿,用于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 ②炒王不留行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且走散力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
|
莱菔子文火 | ①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②炒莱菔子变升为降,改变了涌吐痰涎的副作用,既缓和了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
|
苍耳子中火 | ①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 ②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
|
槐花 文火+中火 |
①生用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 ②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有杀酶保苷作用。其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槐花炭而强于生品,多用于脾胃虚弱的出血患者。 ③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涩性增加,以止血力胜。(炭止血) |
|
炒焦 |
山楂 |
①山楂长于活血化瘀。 ②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 ③焦山楂酸味减弱,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炒焦止泻) ④山楂炭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炭止血) |
栀子 |
①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 ②栀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弱者可用焦栀子。 ③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 |
|
槟榔 |
①生槟榔力峻,杀虫破积、降气行水,截疟力胜。 ②槟榔炒后可缓和药性,以免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 ③焦槟榔和炒槟榔作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 备注:炒槟榔较焦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可选用焦槟榔。 |
|
炒炭 |
大蓟 |
①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强。 ②大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炭止血) |
蒲黄 |
①蒲黄味甘性平,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能。 ②蒲黄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炭止血) |
|
荆芥 |
①荆芥多生用具有解表散风的功能。 ②炒荆芥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可用于妇人产后血晕。 ③荆芥炭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炭止血) |
|
干姜 |
①干姜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尤为适宜,用于回阳救逆。 ②姜炭长于止血温经。(炭止血) ③炮姜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 |
(二)辅料炒
麸炒 |
枳壳 |
①枳壳辛燥,作用较强,偏于行气宽中除胀。 ②麸炒枳壳可缓和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 |
苍术 |
①生苍术温燥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 ②麸炒苍术,缓和燥性,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 ③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炒焦止泻) |
|
米炒 |
斑蝥 |
①生品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 ②米炒斑蝥毒性降低,其气味得以矫正,可内服。 |
土炒 |
白术 |
①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 ②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胜。(土止泻) ③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 |
山药 |
①山药补肾生精,益肺阴为主。 ②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用于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土止泻) ③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为主,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 |
|
砂炒 |
马钱子 |
①马钱子生品,毒性剧烈,而且质地坚硬,仅供外用。 ②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可供内服。(士的宁含量下降) |
骨碎补 |
①骨碎补有疗伤止痛,补肾健骨的功能。 ②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制剂和调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 |
|
鳖甲 |
①鳖甲养阴清热,潜阳息风之力较强。 ②醋鳖甲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臭矫味,醋制还能增强药物入肝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 |
|
鸡内金 |
①炒鸡内金和砂炒鸡内金质地酥脆,便于粉碎,矫正不良气味,并能增强健脾消积的作用。 ②醋鸡内金质酥易脆,矫正了不良气味,有疏肝助脾的作用。 |
|
滑石粉炒 | 水蛭 |
①水蛭生品有小毒,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 ②烫水蛭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 |
蛤粉炒 |
阿胶 |
①阿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能。 ②蛤粉炒阿胶降低了滋腻之性,质变酥脆,利于粉碎,同时也矫正了不良气味,善于益肺润燥。 |
二、炙法
酒炙 |
大黄 |
①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②酒大黄: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③熟大黄: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④醋大黄:消积化瘀; ⑤清宁片:缓泻不伤气,逐瘀不败正。 ⑥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炭止血) |
黄连 |
①酒黄连:引药上行,善清头目之火。②姜黄连: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止呕作用。 ③萸黄连:寒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 |
|
当归 |
①当归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②酒当归: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 ③土炒当归:既能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土止泻) ④当归炭:具有止血和血作用。(炭止血) |
|
川芎 | 酒川芎:能引药上行,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作用 | |
蕲蛇 | 酒蕲蛇: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的作用 | |
白芍 |
①炒白芍: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主。 ②酒白芍:善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 ③醋白芍:引药入肝,敛血养血、疏肝解郁的作用最强。 ④土炒白芍:可借土气入脾,增强养血和脾、止泻作用。(土止泻) |
|
丹参 | ①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清心除烦,通血脉的功能。 ②酒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功能增强。 |
|
醋炙 |
甘遂 | 醋甘遂:毒性减低,峻泻作用缓和。 |
延胡索 | ①醋延胡索:行气止痛作用增强。(形成盐,提高生物碱类煎出) ②酒延胡索: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
|
柴胡 | ①醋柴胡:升散之性缓和,疏肝止痛增强; ②鳖血柴胡:填阴滋血,增强清肝退热作用。 |
|
乳香 | 醋乳香:刺激性缓和,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功效(5kg) | |
香附 |
①醋香附:疏肝止痛作用增强,能消积化滞 ②四制香附:以行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生姜汁、米醋、黄酒、食盐水闷润) ③酒香附:能通经脉,散结滞 |
|
盐炙 |
杜仲 | 盐杜仲:引药入肾,直达下焦,温而不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增强。 |
黄柏 | ①盐黄柏:可引药入肾,增强滋肾阴、退虚热; ②酒黄柏:可降低苦寒之性,引药上行,清血分湿热。 |
|
车前子 | ①炒车前子:提高煎出效果。②盐车前子:泻热利尿而不伤阴,并引药下行。 | |
泽泻 |
①盐泽泻:引药下行,并能增强泻热作用,利尿而不伤阴。 ②麸炒泽泻:寒性稍缓,长于渗湿和脾,降浊以升清。 |
|
蜜炙 |
黄芪 | 炙黄芪:益气补中。 |
甘草 |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 | |
麻黄 |
①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 ②蜜麻黄: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力胜。 ③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④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咳喘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
|
马兜铃 | 蜜马兜铃:能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减少呕吐的副作用 | |
枇杷叶 | 蜜枇杷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 |
油炙 |
淫羊藿 | 炙淫羊藿:能温散寒邪,补肾助阳。(羊脂油 20kg) |
蛤蚧 | ①油酥蛤蚧:酥制后易粉碎,腥气减少。 ②酒蛤蚧:质脆易碎,矫臭矫味,可增强补肾壮阳作用。 |
|
三七 | 熟三七:止血化瘀作用较弱,以滋补力胜。(食用油炸) | |
姜炙 |
厚朴 | 姜厚朴: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
竹茹 | 姜竹茹:能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
三、煅法
明煅 |
白矾 | 枯矾:涌吐作用减弱,增强收涩敛疮、止血化腐的作用、增强止血止泻作用 |
牡蛎 | 煅牡蛎:增强了收敛固涩作用 | |
石决明 | 煅石决明:咸寒之性降低,平肝潜阳的功效缓和,增强了固涩收敛、明目作用 | |
石膏 | 煅石膏:具收敛、生肌、敛疮、止血的功能 | |
煅淬 |
赭石 | 煅赭石:降低了苦寒之性,增强了平肝止血作用 |
自然铜 | 煅自然铜:可增强散瘀止痛作用 | |
炉甘石 |
①煅炉甘石:煅淬水飞后,质地纯洁细腻; ②制炉甘石:增强清热明目,敛疮收湿的功效。 |
|
扣锅煅 | 血余炭 | 血余炭:具有止血作用(炭止血) |
四、蒸、煮、燀法
蒸法 |
何首乌 | 制何首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黑豆汁蒸) |
黄芩 | 酒黄芩:借黄酒升腾之力;可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 | |
地黄 | 熟地黄:药性由寒转温,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能(酒蒸) | |
黄精 | ①蒸黄精:补脾润肺益肾功能增强;②酒黄精:能助其药势,使之滋而不腻。 | |
人参 | 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 |
天麻 | 蒸天麻:便于软化切片,杀酶保苷 | |
煮法 |
藤黄 | 制藤黄: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
川乌 | 制川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 |
附子 |
①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砂炒) ②淡附片: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甘草+黑豆煮) |
|
吴茱萸 |
①制吴茱萸:能降低毒性,缓和燥性(甘草) ②盐制吴茱萸:宜用于疝气疼痛 |
|
远志 |
①制远志:消除刺喉麻感,以安神益智为主(甘草) ②蜜远志:增强润肺化痰止咳作用 |
|
燀法 |
苦杏仁 |
①燀苦杏仁: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 ②炒苦杏仁:长于温散肺寒,并可去小毒 |
白扁豆 |
①白扁豆:生用清暑、化湿力强。②扁豆衣:健脾作用较弱,偏于祛暑化湿。 ③炒扁豆:偏于健脾止泻 |
五、其他制法(发神曲,制半天,煨香豆,沥干油)
复制 |
半夏 | ①清半夏:燥湿化痰为主(白矾);②姜半夏:增强降逆止呕作用(生姜+白矾) ③法半夏:偏于祛寒痰,具有调和脾胃作用(甘草+生石灰) |
天南星 |
①制南星:毒性降低,燥湿化痰的作用增强(生姜+白矾) ②胆南星:毒性降低,温化寒痰转为清化热痰 |
|
发酵 |
六神曲 |
①生六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②麸炒六神曲:以醒脾和胃为主。 ③炒神曲:健脾悦胃功能增强,发散作用减少。④焦六神曲:消食化积力强。 |
发芽 | 麦芽 | 焦麦芽:增强了消食化滞、止泻的作用。 |
制霜 |
巴豆 | 巴豆霜:毒性降低,泻下作用得到缓和(去油制霜) |
西瓜霜 | 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渗析制霜) | |
煨 |
肉豆蔻 | 煨肉豆蔻: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固肠止泻的功能 |
木香 | 煨木香:除去部分油质,涩肠止泻作用增强 | |
提净 | 芒硝 | 芒硝:提高其纯净度,缓和其咸寒之性,增强润燥软坚,消导,下气通便之功 |
水飞 |
朱砂 | 水飞朱砂:可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 |
雄黄 | 水飞雄黄:使药粉极细和纯净,毒性降低 | |
干馏 |
竹沥 | 清热豁痰、镇惊利窍;痰家之圣剂 |
蛋黄油 | 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烧伤,湿疹,耳脓,疮疡已溃 | |
制绒 |
艾叶 |
①艾绒:便于制剂和应用;②醋艾叶: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增强逐寒止痛。 ③艾叶炭:辛散之性大减,对胃的刺激性缓和,温经止血的作用增强; ④醋艾炭:温经止血的作用增强。 |
拌衣 | 灯心草 | ①朱砂拌灯心:以降火安神力强。②青黛拌灯心:偏于清热凉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