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 中药材生产
一、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
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来源于不同种,甚至为不同属或不同科。如柴胡 2 种、大黄 3 种、甘草 3
种、秦艽 4 种、海马 5 种、川贝母 6 种、石决明 6 种(同科同属不同种);葶苈子(同科不同属);珍珠、青黛(不同科)等。
二、中药材产地
怀药 | 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
浙药 | 浙 XX、杭 XX、杭菊花、杭麦冬、浙贝母、温郁金、白术、白芍、延胡索、玄参、山茱萸等 |
川药 | 川 XX;黄连、附子、黄柏、厚朴 |
贵药 | 天冬、天麻、黄精、杜仲 |
云药 | 三七、木香、重楼、茯苓 |
藏药 | 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红景天 |
关药 | 人参、鹿茸、细辛、五味子、防风、关黄柏、龙胆 |
北药 | 山西(党参)、河北(黄芩、板蓝根、大青叶、知母)、内蒙古(麻黄、黄芪、甘草) |
华南药 | 江苏(苍术、薄荷)、安徽(牡丹皮、木瓜)、江西(枳壳)、福建(泽泻) |
广药 | 广东(阳春砂、巴戟天)、广西(蛤蚧、肉桂)、益智仁、槟榔 |
西北药 | 甘肃(秦艽、大黄、当归)、新疆(紫草)、宁夏(枸杞子) |
口诀:河南:四大怀药在河南,牛山菊花遍地黄。浙八味:杭菊麦冬白芍术、玄参元胡金贝母。
三、中药材的采收
各类中药 | 入药部位 | 一般采收原则 | 特殊举例 |
植物类 |
根及根茎类 | 秋冬两季;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 时采收 |
明党参春季采,甘草开花前期采,半夏、延胡 索、浙贝母、太子参等夏季采 |
茎木类 | 秋、冬两季 | 苏木、降香、沉香(全年) | |
皮类 | 春末夏初 | 杜仲、黄柏(环剥技术) | |
叶类 | 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 | 桑叶(秋冬) | |
花类 |
含苞待放:金银花、辛夷、丁香、 槐米 |
红花: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 |
|
花初开时:洋金花、槐花 | |||
花盛开时:菊花、西红花 | |||
果实种子类 | 自然成熟时或将近成熟时 | 霜后(山茱萸、川楝子)/未成熟(枳实、青皮) | |
全草类 | 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 | 绵茵陈(春天)/花茵陈(秋季) |
四、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加工方法 | 目的 | 特殊举例 |
拣、洗 | 去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 具芳香味的不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 |
切片 | 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 的不宜切片干燥 |
不宜切片,如:当归、川芎 |
蒸、煮、烫 | 使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利于 干燥,使酶失去活力 |
白芍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 烫;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
揉搓 | 使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 柔软或半透明 |
玉竹 |
发汗 | 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 | 杜仲、玄参、茯苓、续断、厚朴、秦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