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00必考点
考点 1 常用古文献典籍
②金匮要略(内伤杂病):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
考点 2 辨证论治
考点 3 阴阳的相互关系
考点 4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考点 5 五行的生克乘侮 1.正常关系
相生(母子关系):木→火→土→金→水→木
相克(所胜所不胜关系):木→土→水→火→金→木 2.异常关系
母病及子(肝→心);子病及母(肝→肾);相乘(肝→脾);相侮(肝→肺)
-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②金匮要略(内伤杂病):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
-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载药 365 种,上 120、中 120、下 125(三品)
- 本草经集注:①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②创立了“诸病通用药”专项
- 重修政和本草: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
- 备急千金要方:①首重医德,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②首重妇婴病治理,影响后世妇婴专科形成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考点 2 辨证论治
- 症、证、病的概念
-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 病:疾病的简称。
- 辨证论治: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同病异治:证候不同,治法不同。证异治异
- 异病同治:证候相同,治法相同。证同治同
考点 3 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 阴平阳秘。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互根互用 |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互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互用) |
消长平衡 | 四季的气候变化。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量变) |
相互转化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质变)转化条件:物极必反 |
考点 4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偏盛:实证 |
实则泻之 损其有余 |
阳偏盛——实热证 | (实)热者寒之 |
阴偏盛——实寒证 | (实)寒者热之 | ||
偏衰:虚证 |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
阳偏衰——阳虚=虚寒证 | 补阳=益火=阴病治阳 阴中求阳 |
阴偏衰——阴虚=虚热证 | 补阴=壮水=阳病治阴 阳中求明 |
考点 5 五行的生克乘侮 1.正常关系
相生(母子关系):木→火→土→金→水→木
相克(所胜所不胜关系):木→土→水→火→金→木 2.异常关系
母病及子(肝→心);子病及母(肝→肾);相乘(肝→脾);相侮(肝→肺)
考点 6 五脏的生理功能
考点 7 五脏之间的关系
考点 8 六腑的生理功能
1.心 |
(1)主血脉 | ①心能生血 ②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心搏如常起主导作用 |
(2)主神明(心藏神) | ①君主之官②五脏六腑之大主 ③生之本,神之变 |
|
2.肺 (华盖、娇脏) |
(1)主气,司呼吸 | ①肺主呼吸之气 ②肺主一身之气——生成宗气、调节气机 |
(2)肺主宣发与肃降 | ||
(3)肺主通调水道 |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 |
(4)肺朝百脉,主治节 | 主治节:对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 |
3.脾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1)主运化 | ①水谷(食物)②水液 |
(2)主统血 | 防止出血 | |
4.肝 (刚脏、将军之脏) |
(1)主疏泻 |
调节气机(肺、肝) ①调畅情志②协调脾胃升降③促进胆汁生成与排泄④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⑤调畅排精行经 |
(2)主藏血 | ①储藏血液②调节血量③防止出血(脾、肝) | |
5.肾 (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 |
(1)肾藏精,主生长、 发育与生殖 |
|
(2)肾主水 | 与水液代谢最密切的三个脏腑——肺脾肾 与水液代谢最密切的一个脏腑——肾 |
|
(3)肾主纳气 | 防止呼吸表浅(呼多吸少) |
考点 7 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 气和血的运行 | 肺与肝 | 气机的调节 |
心与脾 |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 肺与肾 | 津液代谢/呼吸运动/阴液互滋 |
心与肝 | 血液与神志、情志 | 肝与脾 | 饮食消化;血液生成、贮藏、运行 |
心与肾 | 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 肝与肾 | 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精血同源 |
肺与脾 |
气的生成、津液代谢 生气之枢(主、本)-肺;生气之源-脾;生气之根-肾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
脾与肾 |
先天后天、津液代谢 |
考点 8 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 | ①主决断②即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 |
2.胃 | ①主受纳腐熟—太仓、水谷之海②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
3.小肠 | ①主受盛和化物②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
4.大肠 | 大肠主津 |
5.膀胱 | |
6.三焦(孤腑) | ①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②元气运行到全身的通道 ③水液运行到全身的通道 |
考点 9 奇恒之腑
- 脑:①元神之府 ②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
- 女子胞: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考点 10 气
分类 | 来源 | 分布 | 作用 |
元气(原气) | 先天+后天 | 根于肾,通三焦流全身 | 推动 |
宗气(气海、膻中) | 后天+清气 | 积于胸中 | 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 以行气血【心肺】 |
营气(荣气、营阴) | 水谷精华 | 行于脉内 | 营养人体、化生血液 |
卫气(卫阳) |
水谷彪悍 |
行于脉外 |
①护卫肌表,防外邪②温养脏腑、肌肉、皮毛③调控汗孔开 合及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
气的运行:称作“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考点 11 血 1.脉为血之府
- 运行:血液的正常循行与心肺肝脾(无肾)密切相关
- 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
- 气血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气随血脱)
考点 12 津液
- 津(稀)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血脉,液(稠)存在于骨节、脏腑、脑、髓
- 代谢与肺、脾、肾关系最密切
- 功能: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③促进废物排泄
考点 13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
- 督脉——阳脉之海
- 任脉——阴脉之海
-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
-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带下
考点 14 外感病因
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邪善行而数变③风为百病之长 |
寒邪 |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
暑邪 |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
湿邪 |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 ④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
燥邪 |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
火邪 | 1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伤津耗气③火热易生风动血④火热易发肿疡 |
考点 15 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考点 16 基本病机 1.邪正盛衰
- 虚实错杂【夹谁谁少】
虚实夹杂 |
实中夹虚 | 外感热病,高热伤津伤阴的“阳胜则阴病”、气阴两伤病证 |
虚中夹实 |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的水肿;气虚血瘀、气虚痰阻【先虚后实】 |
- 虚实真假
四大假证 |
分类 | 表现 | 治法 |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 | 面红如妆、自觉发热、腹痛腹泻、小便 清长… |
热因热用 | |
真热假寒、阳盛格阴 | 里面一派实热+手足凉 | 寒因寒用 | |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 气血不足导致闭经、气虚导致便秘、脾 虚导致腹胀【虚导致实】 |
塞因塞用 | |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 小儿食积腹泻、妇科瘀血崩漏 | 通因通用 |
2.阴阳失调
- 阴阳互损——原理:阴阳互根互用;结果:阴阳两虚
- 阴阳亡失:亡阳——大汗淋漓(冷汗如水);亡阴——大汗淋漓(热汗如油) 3.气血津液失调
- 气失调
- 血失调
- 津液失调
考点 17 望神
失神 |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 |
假神 | 回光返照(阴阳即将离绝) | |
神乱 |
癫病 | 表情淡漠,寡言少语,继则精神发呆,哭笑无常【抑郁】 |
痫病 | 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 | |
狂病 |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躁狂】 |
考点 18 望面色
青色 |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痛瘀惊+气滞) 青黑——寒、痛;青紫——瘀血;青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 ——惊风 |
赤色 | 主热证 通红——实热;潮红——虚热(嫩红=潮红);泛红如妆——戴阳证(回光返照) |
黄色 | 主脾虚、湿证 萎黄——脾虚;黄胖——脾虚湿困;黄疸——湿(阳黄湿热、阴黄寒湿) |
白色 | 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㿠白——阳虚;淡白——血虚;苍白——亡阳、大出血、实寒证… |
黑色 |
主肾虚、水饮、血瘀证 黑而晦暗——肾阳虚;黑而焦干——肾精亏耗;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
考点 19 望体表
- 斑:摸之不碍手者、压之不褪色;疹:摸之碍手、压之褪色
- 白㾦:汗出不彻
- 痈疽疔疖
②痈——大而热,疽——大而不热
③疔——小而根脚深,疖——小而根脚浅
考点 20 望舌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两边——肝胆
- 望舌质
淡白舌 | 虚 | 气血虚或阳虚 |
红舌 | 热 | 实热【舌红苔黄脉数】、虚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绛舌 | 非常热 | 热入营血、热性病极期、阴虚火旺 |
紫舌 | 血瘀 | 润燥分寒热 |
- 望舌形
②胖大舌:淡白——脾肾阳虚;红——心脾有热;紫——中毒
③瘦薄舌:属阴血亏虚。色淡——气血虚;色红绛——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④裂纹舌:属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红绛——热盛津伤;淡白——血虚
⑤齿痕舌:脾虚
⑥芒刺舌:热
- 望舌态
- 望舌苔
白苔 | 表证、寒证 | 积粉苔——毒热内盛 |
黄苔 | 里证、热证 | 舌淡胖嫩而见苔黄滑润——阳虚水湿不化 |
灰苔、黑苔 | 里证 | 润燥分寒热 |
厚薄 | 厚薄分表里 | 厚:里证,薄:表证 |
润燥 | 润燥分寒热 | |
腻腐 | 食积、痰浊 | |
剥落 | 伤胃的气阴 | 胃的气阴两伤:花剥苔;胃阴枯竭、胃气大伤:镜面舌 |
有根、无根 | 胃气有无 |
考点 21 闻语声
谵语 | 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 | 热扰心神的实证 |
郑声 |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 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
狂言 | 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控制的 | 痰火扰心 |
独语 | 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的 | 心气虚, |
考点 22 问寒热
- 恶寒发热——表证。
- 但寒不热——畏寒——阳虚
- 但热不寒
-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有定时——疟疾,无定时——少阳证)
- 考点 23 问疼痛
- 绞痛——有形实邪闭阻气机
- 痛而拒按——实证;痛而喜按——虚证
- 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
浮沉分表里,迟数分寒热,滑脉——痰饮、食滞、实热;涩脉——气滞、血瘀、精伤、血少;弦脉——肝胆病、痛证、痰饮【左侧心肝肾,右侧肺脾肾】
考点 25 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 表里:判断病位。恶寒发热脉浮——表证;非表即里
- 寒热:判断病性
- 虚实:判断邪正盛衰
- 阴阳(总纲):判断病类。表、实、热证——阳证;里、虚、寒证——阴证。
考点 26 脏腑辨证定位+定性
1.心病 |
心气虚 | 心悸+气虚 | 2.肺病 (咳喘) |
肺气虚 | 咳喘+乏力 | ||
心阳虚 | 心悸+阳虚 | 肺阴虚 | 干咳+阴虚 | ||||
心血虚 | 心悸+血虚 | 燥热犯肺 | 干咳+燥 | ||||
心阴虚 | 心悸+阴虚 | 风寒犯肺 | 咳喘+脉浮紧 | ||||
心血瘀阻 | 心胸憋闷疼痛 | 风热犯肺 | 咳喘+脉浮数 | ||||
心火亢盛 | 口舌糜烂 | 痰浊阻肺 | 咳喘+腻苔滑脉 | ||||
3.脾病(纳呆腹胀便溏) |
脾气虚 |
脾失健运 | 纳呆腹胀便溏+乏力,纯脾气虚 | ||||
脾虚下陷 | 脾气虚+下垂 | ||||||
脾不统血 | 脾气虚+出血 | ||||||
脾阳虚 | 脾气虚+寒 |
寒湿困脾 | 白腻:寒湿 | ||
脾胃湿热 | 黄腻:湿热 | ||
4.肝病(头目胁阴) |
肝气郁结 | 弦+胁肋胀痛 | |
肝火上炎 | 弦数+头痛眩晕 | ||
肝阴虚 | 胁肋+五心烦热 | ||
肝阳上亢 | 上有肝火(头晕头痛),下有肾阴 虚(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
||
肝血虚 | 眩晕耳鸣+血虚 | ||
肝风内动 |
肝阳化风 | 肝阳上亢+中风 | |
热极生风 | 高热+抽 | ||
血虚生风 | 面色萎黄+震颤 | ||
肝胆湿热 | 胁肋+湿热 | ||
寒滞肝脉 | 睾丸+寒 | ||
5.肾病 (腰膝酸软,无实证) |
肾阳虚 | 腰膝酸软+形寒肢冷 | |
肾阴虚 |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 ||
肾精不足 | 腰膝酸软+生殖、生长发育 | ||
肾气不固 | 腰膝酸软+滑精早泄、尿后余沥 | ||
肾不纳气 | 呼多吸少 |
- 胃+寒=胃寒,胃+热=胃热(火),呕吐酸腐(伤食)=食滞胃脘,知饥不食:胃阴虚
- 大肠,泄泻+黄腻滑数——大肠湿热;大便干燥——大肠津亏
-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黄腻
- 心脾两虚=心血虚+脾气虚,心肾不交=有心有肾有阴虚,脾肾阳虚=五更泻考点 27 正治反治
考点 28 治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法——发汗——治表证
用于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邪外束,疹毒内陷,麻疹不透之证、体虚外感表证 2.吐法——治病位在上
- 下法、消法,排出有形实邪。【下法快、消法慢】
- 和法——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两个)
- 温法——祛寒
- 清法——清热
- 消法——是消散体内有形积滞【下法快、消法慢】
- 补法——补虚
考点 29 感冒恶寒发热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风寒感冒 | 恶寒发热+脉浮紧 | 荆防败毒散 | 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夹湿)、感冒清 热颗粒、感冒软胶囊、葛根汤颗粒(项背) |
风热感冒 | 恶寒发热+脉浮数 | 银翘散 | 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 感冒清胶囊、柴银口服液 |
时行感冒 | 高热,流行性发作 | 清瘟败毒饮 | 清瘟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维 C 银翘片、 银翘伤风胶囊 |
体虚感冒 | 恶寒发热+乏力 | 参苏饮 | 参苏丸、败毒散 |
考点 30 咳嗽
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风寒袭肺 | 咳嗽+脉浮紧 | 三拗汤合止嗽散 | 通宜理肺丸、风寒咳嗽丸、杏苏止咳 糖浆、三拗片 |
风热犯肺 | 咳嗽+脉浮数 | 桑菊饮 | 桑菊感冒片、急支糖浆、羚羊清肺颗 粒、风热咳嗽胶囊 |
风燥伤肺 | 干咳 | 桑杏汤 | 蜜炼川贝枇杷膏、二母宁嗽丸、雪梨 止咳糖浆 |
痰湿蕴肺 | 咳嗽+白腻、滑脉 | 二陈平胃散合三 子养亲汤 |
二陈丸、橘贝半夏颗粒、蛇胆陈皮胶 囊 |
痰热郁肺 | 咳嗽+黄腻、滑数 | 清金化痰汤 | 清肺化痰丸、清肺抑火丸、复方鲜竹 沥液 |
肺阴亏耗 | 干咳+阴虚 | 沙参麦冬汤 | 养阴清肺膏、百合固金丸、二冬膏 |
考点 31 喘证
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以及癔病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风寒闭肺 | 喘+脉浮紧 | 麻黄汤合华盖散 | 小青龙胶囊、风寒咳嗽颗粒、苓桂 咳喘宁、桂龙咳喘宁胶囊 |
痰热壅肺 | 喘+黄腻、滑数 | 桑白皮汤 | 清肺消炎丸、葶贝胶囊 |
痰浊阻肺 | 喘+白腻 |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 橘红痰咳颗粒、祛痰止咳颗粒 |
肾不纳气 | 喘+呼多吸少 | 肾气丸合参蛤散 | 补金片 |
考点 32 肺胀
胸部膨满(日久,都有虚)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痰浊阻肺 | 胸膺满闷+腻苔滑脉 | 苏子降气汤合三 子养亲汤 |
苏子降气丸、理气定喘丸 |
痰热郁肺 | 胸满,目胀睛突(肺 | 越婢加半夏汤或 | 止咳平喘糖浆、清肺消炎丸 |
胀/甲亢)+黄腻滑数 | 桑白皮汤 | ||
肺肾气虚 | 胸部膨满+ 腰膝酸 软、呼多吸少 |
平喘固本汤合补 肺汤 |
参茸黑锡丸、百令胶囊(肺肾两虚) |
考点 33 心悸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心脾两虚 | 心血虚+脾气虚 | 归脾汤 | 人参归脾丸、复方扶芳藤合剂、益气 养血口服液、消疲灵颗粒 |
阴虚火旺 | 心悸+阴虚 | 天王补心丹 | 天王补心丸、朱砂安神片、宁神补心 片、安神补心丸 |
心阳不振 | 心悸+气虚+寒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汤合参附汤 |
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芪苈强心 胶囊 |
瘀阻心脉 | 心悸+涩 |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 甘草龙骨牡蛎汤 |
血府逐瘀口服液、七叶神安片、稳心 颗粒、参松养心胶囊 |
考点 34 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如主动脉瓣狭窄、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包炎以及肺源性心脏病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气虚血瘀 | 胸痛+乏力+涩 | 补阳还五汤 | 芪参益气滴丸、参桂胶囊、心力丸、活心 丸 |
气滞血瘀 | 胸痛+弦+瘀 | 血府逐瘀汤 | 血府逐瘀口服液、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 滴丸、冠心丹参滴丸、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
痰浊闭阻 | 胸痛+腻苔滑脉 | 瓜篓薤白半夏汤 合涤痰汤 |
血滞通胶囊、丹蒌片、舒心降脂片、降脂 通络软胶囊 |
寒凝心脉 | 胸痛+紧(实寒) | 枳实薤白桂枝汤 合当归四逆汤 |
宽胸气雾剂、苏合香丸、冠心苏合滴丸、 神香苏合丸(庆余救心丸) |
气阴两虚 | 胸痛+气虚 | 生脉散合人参养 荣汤 |
益心胶囊、益心舒胶囊、益心通脉颗粒、 冠心生脉口服液 |
考点 35 不寐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肝火扰心 | 不寐+弦数 | 龙胆泻肝汤 | 泻肝安神丸、复方罗布麻颗粒 |
痰热扰心 | 不寐+黄腻滑数 | 黄连温胆汤 | 心速宁胶囊、礞石滚痰丸、补脑丸 |
心脾两虚 | 不寐+心、脾 | 归脾汤 | 北芪五加片、眠安宁口服液、脑力静糖浆 |
心肾不交 | 不寐+心肾、阴虚 | 六味地黄丸合 交泰丸加减 |
乌灵胶囊、滋肾宁神丸 |
心胆气虚 | 不寐+胆怯 | 安神定志丸合 酸枣仁汤 |
柏子养心丸 |
考点 36 胃痛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寒邪客胃 | 胃痛+紧 | 良附丸 | 良附丸、安中片、仲景胃灵丸 |
饮食伤胃 | 胃痛+腐 | 保和丸 | 槟榔四消丸、开胸顺气丸、沉香化滞丸、 加味保和丸 |
肝气犯胃 | 胃痛+弦 | 柴胡疏肝散 | 沉香化气丸、朴沉化郁丸、舒肝健胃丸、 舒肝和胃丸、调胃舒肝丸 |
湿热中阻 | 胃痛+黄腻滑数 | 清中汤 | 木香槟榔丸、中满分消丸、胃痛宁片 |
胃阴亏耗 | 胃脘隐隐灼痛 (阴虚) |
一贯煎(治阴虚) 合芍药甘草汤 |
胃尔康片、胃乐新颗粒、胃安胶囊、阴 虚胃痛颗粒 |
脾胃虚寒 | 胃痛隐隐、喜温 喜按 |
黄芪建中汤 | 黄芪健胃膏、温胃舒胶囊、胃疡灵颗粒、 虚寒胃痛胶囊 |
考点 37 泄泻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寒湿内盛 | 泄泻+白腻濡 | 藿香正气散 | 藿香正气水、五苓散 |
湿热伤中 | 泄泻+黄腻滑数 | 葛根芩连汤 | 肠康片、香连片、痢必灵片、泻痢消胶囊、 连蒲双清片、白蒲黄片 |
食滞肠胃 | 泄泻+腐 | 保和丸 | 加味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和中理脾丸 |
肝气乘脾 | 泄泻+弦 | 痛泻要方 | 痛泻宁颗粒、养胃颗粒 |
脾胃虚弱 | 泄泻+脾虚 | 参苓白术散 | 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参苓健脾胃颗 粒 |
肾阳虚衰 | 五更泻 | 四神丸 | 四神丸、桂附理中丸、固本益肠片、肠胃 宁片 |
考点 38 便秘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热秘 | 大便干结+热 | 麻子仁丸 | 麻仁胶囊、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通 幽润燥丸、清泻丸、复方芦荟胶囊 |
气秘 | 大便干结+气滞 | 六磨汤 | 四磨汤口服液、厚朴排气合剂 |
冷秘 | 大便艰涩+紧 | 温脾汤合半硫丸 | 可选用小建中合剂与四磨汤口服液联合使 用辅助治疗 |
虚秘 | 排便困难+乏力 | 黄芪汤 | 便秘通、便通胶囊、芪蓉润肠口服液、苁 蓉通便口服液 |
考点 39 头痛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风寒头痛 | 头痛+脉浮紧 | 川芎茶调散 | 川芎茶调颗粒、天麻头痛片、都梁软胶囊 |
风热头痛 | 头痛+脉浮数 | 芎芷石膏汤 | 清眩片、芎菊上清丸 |
肝阳头痛 | 头痛+弦数 | 天麻钩藤饮 | 天麻钩藤颗粒、天麻首乌片、清脑降压片、 脑立清丸 |
血虚头痛 | 头痛+面色少华 | 加味四物汤 | 益血生胶囊、养血清脑颗粒、天麻头痛片 |
瘀血头痛 | 头痛+涩 | 通窍活血汤 | 血府逐瘀口服液、通天口服液、逐瘀通脉 胶囊、丹七片 |
考点 40 眩晕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肝阳上亢 | 眩晕+肝火 | 天麻钩藤饮 | 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复 方罗布麻颗粒 |
气血亏虚 | 眩晕+气虚+血虚 | 归脾汤 | 归脾丸、益中生血片、参茸阿胶 |
肾精不足 | 眩晕+肾(阴)虚 | 左归丸 | 左归丸、古汉养生精 |
痰湿中阻 | 眩晕+腻苔滑脉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半夏天麻丸、眩晕宁颗粒、晕复静片 |
考点 41 胁痛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肝郁气滞 | 胁肋胀痛+弦 | 柴胡疏肝散 | 柴胡舒肝丸、四逆散、舒肝止痛丸 |
肝胆湿热 | 胁肋重着疼痛、灼 热疼痛+黄腻滑数 |
龙胆泻肝汤 | 龙胆泻肝丸、利胆片、胆石清片 |
瘀血阻络 | 胁肋刺痛+涩 | 血府逐瘀汤或 复元活血汤 |
血府逐瘀口服液、元胡止痛片、和络舒肝 胶囊、肝达康颗粒 |
肝络失养 (肝阴虚) |
胁肋隐痛+舌红少 苔脉弦细数 |
一贯煎 | 复方益肝灵片、慢肝养阴胶囊 |
考点 42 中风
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风痰入络 | 半身不遂+脉浮数 | 真方白丸子 | 大活络丸、再造丸、豨蛭络达胶囊 |
风阳上扰 | 半身不遂+弦 | 天麻钩藤饮 | 心脑静片、松龄血脉康胶囊、全天麻胶囊 |
气虚血瘀 | 偏枯(半身不遂) +气虚+涩 |
补阳还五汤 | 脉络通颗粒、软脉灵口服液、脑安颗粒、 消栓胶囊、复方地龙胶囊 |
考点 43 汗证
胸部膨满(日久,都有虚)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肺卫不固 | 汗出+易感冒 | 玉屏风 | 玉屏风颗粒、复芪止汗颗粒、虚汗停颗粒 |
心血不足 | 汗出+心+血虚 | 归脾汤 | 归脾丸、健脾生血颗粒、参茸卫生丸 |
阴虚火旺 | 汗出+阴虚 | 当归六黄汤 (盗汗) |
知柏地黄丸、心脑舒口服液 |
邪热郁蒸 | 蒸蒸汗出+黄汗+弦 | 龙胆泻肝汤 | 龙胆泻肝丸 |
考点 44 消渴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阴虚燥热 | 典型三多一少 | 玉女煎 | 降糖胶囊、消渴平片、消糖灵胶囊 |
脾胃气虚 | 消渴+气虚 | 参苓白术散 | 参苓白术散、益津降糖口服液 |
气阴两虚 | 消渴+消瘦 | 七味白术散或 合生脉散 |
参精止渴丸、参芪降糖胶囊、消渴丸 |
肾阴亏虚 | 消渴+肾+阴虚 | 六味地黄丸 | 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
阴阳两虚 | 饮一溲一 | 肾气丸 | 金匮肾气丸 |
考点 45 淋证
考点 46 癃闭
考点 47 水肿
考点 48 腰痛
考点 49 郁证情绪不宁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热淋 | 小便疼+黄腻滑数 (湿热淋) |
八正散 | 八正胶囊、复肾宁片、分清五淋丸 |
石淋 | 小便疼+石/中断 | 石韦散 | 复方金钱草颗粒、净石灵胶囊、五淋化石 丸 |
血淋 | 小便疼+血 | 小蓟饮子 | 肾炎灵胶囊、五淋丸 |
气淋 | 生气后小便疼+弦 | 沉香散 | 柴胡舒肝丸 |
膏淋 | 小便疼+浑浊 | 程氏萆薢分清饮 | 萆薢分清丸、前列泰片 |
劳淋 | 小便疼+遇劳即发 | 无比山药丸 | 前列回春胶囊、男康片 |
考点 46 癃闭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膀胱湿热 | 排尿困难+黄腻滑数 | 八正散 | 八正合剂、清淋颗粒 |
湿热瘀阻 | 排尿困难+涩 | 代抵当汤 | 癃清片、前列通瘀胶囊、前 列通片、癃闭舒胶囊 |
肾阳衰惫 | 排尿困难+腰膝冷而酸软无力 | 济生肾气丸 | 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
考点 47 水肿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风水相搏 | 水肿+表证 | 越婢加术汤 | 肾炎解热片 |
水湿浸渍 | 水肿+白腻 | 五皮散合胃苓汤 | 肾炎消肿片 |
湿热壅盛 | 水肿+黄腻 | 疏凿饮子 | 肾炎灵胶囊、肾炎四味片 |
脾阳虚衰 | 水肿+脾气虚 | 实脾饮 | 肾炎温阳片 |
肾阳衰微 | 肾阳虚+腰酸冷痛 | 济生肾气丸合真 武汤 |
肾炎舒颗粒、肾炎康复片、肾康宁片 |
考点 48 腰痛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肾虚腰痛 |
腰痛隐隐+阴虚/阳虚 | 肾阴虚左归丸肾阳虚右归丸 | 左归丸、鱼鳔丸、七宝美髯丸、腰痛片、杜仲天麻素片、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杜 仲颗粒 |
瘀血腰痛 | 腰痛如刺+涩 | 身痛逐瘀汤 | 瘀血痹颗粒、舒筋活血定痛散、腰疼丸、腰 痹通胶囊 |
湿热腰痛 | 腰痛+黄腻 | 四妙丸 | 三妙丸、四妙丸、湿热痹颗粒、豨莶丸、风 湿圣药胶囊 |
寒湿腰痛 | 冷痛重着 | 甘姜苓术汤 | 附桂风湿膏、狗皮膏、风寒双离拐片、祛风 舒筋丸 |
考点 49 郁证情绪不宁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肝气郁结 | 情绪不宁+气滞+弦 | 柴胡疏肝散 | 逍遥丸、丹栀逍遥丸、越鞠丸 |
痰气郁结 | 梅核气 | 半夏厚朴汤 | 舒肝平胃丸 |
心神失养 (脏躁) |
悲忧善哭,喜怒无常 | 甘麦大枣汤 | 脑乐静、脑力静糖浆 |
心脾两虚 | 情绪不宁+心脾虚 | 归脾汤 | 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
考点 50 虚劳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气虚 | 四君子汤 | 十一味参芪胶囊、参芪十一味颗粒 | |
血虚 | 四物汤 | 归芪口服液、再造生血片、薯蓣丸 | |
阴虚 | 沙参麦冬汤 | 人参固本丸(阴虚气弱)、河车大造丸(肺肾阴虚) | |
阳虚 | 附子理中汤 | 补白颗粒 |
考点 51 痹症肢体关节疼痛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行痹 | 风为主 | 防风汤 | 九味羌活丸 |
痛痹 | 寒为主 | 乌头汤 | 风湿定片、寒湿痹颗粒 |
着痹 | 湿为主 | 薏苡仁汤 | 风湿痹康胶囊、痹痛宁胶囊、四妙丸、湿热痹颗粒 |
尪痹 | 关节肿大 僵硬变形 |
桃红饮和独 活寄生汤 |
独活寄生合剂、尪痹颗粒、天麻丸、益肾蠲痹丸 |
考点 52 中暑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阳暑 | 夏天发热 | 白虎汤 | 清暑解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 |
阴暑 | 夏天着凉 | 香薷饮 | 暑湿感冒颗粒、暑症片、藿香正气水 |
考点 53 内伤发热
发热,无恶寒、无浮脉
症 | 方剂 | 中成药 | |
气虚发热 | 发热+气虚 | 补中益气汤 | 补中益气丸(水丸) |
阴虚发热 | 发热+阴虚 | 清骨散 | 知柏地黄丸 |
气郁发热 | 发热+弦数 | 丹栀逍遥散 | 丹栀逍遥丸 |
血瘀发热 | 发热+瘀 | 血府逐瘀汤 | 血府逐瘀口服液 |
考点 54 积聚
腹内结块,㿂积瘕聚。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汤 | |||
正虚邪结 | 腹中结块+虚 | 八珍汤合化积丸 | 和络舒肝胶囊、慢肝养阴胶囊 |
考点 55 疖
症 | 方剂 | |
热毒蕴结 | 疖+舌红苔黄脉数(实热) | 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
湿毒蕴结 | 疖+黄腻滑数、化脓(湿热) | 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 |
阴虚内热 | 疖+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 | 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
考点 56 乳痈
红肿热痛,急性乳腺炎,好发于产后 1 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
症 | 方剂 | |
气滞热壅 | 红肿热痛不明显+未化脓(早期) | 瓜蒌牛蒡汤 |
热毒炽盛 | 红肿热痛明显+化脓 | 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 |
考点 57 乳癖
乳腺增生(不圆不硬不黏连),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症 | 方剂 | |
肝郁痰凝 | 乳癖随喜怒消长 | 逍遥蒌贝散 |
冲任失调 | 乳癖月经前加重,经后缓解 | 二仙汤合四物汤 |
考点 58 粉刺
症(一看颜色二看舌苔) | 方剂 | |
肺经风热 | 粉刺色红+薄黄苔 | 枇杷清肺饮 |
胃肠湿热 | 粉刺色红+黄腻苔 | 茵陈蒿汤 |
痰湿瘀滞 | 粉刺色暗红 | 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
考点 59 瘾疹荨麻疹,风团
症 | 方剂 | |
风寒束表 | 风团+脉浮紧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风热犯表 | 风团+脉浮数 | 消风散(风热) |
胃肠湿热 | 风团+脉滑数 | 防风通圣散(表里俱实) |
血虚风燥 | 风团反复发作日久 | 当归饮子 |
考点 60 痔
内痔:便血(无痛)、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外痔:坠胀、疼痛、异物感
症 | 方剂 | |
风伤肠络 | 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内痔)+风热(脉浮数) | 凉血地黄汤 |
湿热下注 | 痔疮+黄腻 | 脏连丸(黄连) |
气滞血瘀 | 痔疮+疼痛+涩 | 止痛如神汤 |
脾虚气陷 | 痔核脱出+脾气虚 | 补中益气汤 |
考点 61 阳痿
症 | 方剂 | |
惊恐伤肾 | 阳痿+有惊吓史 | 启阳娱心丹 |
心脾两虚 | 阳痿+心脾虚 | 归脾汤 |
肾阳不足 | 阳痿+肾阳虚 | 右归丸 |
肝郁不舒 | 阳痿+抑郁+弦 | 逍遥散 |
考点 62 男性不育证
一年以上。阳痿+精子稀少、活力下降
症 | 方剂 | |
肾虚精亏 |
精子稀少、活力下降+肾虚 |
大补元煎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若阳虚症状较甚者,以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若阴虚症状较重者,以左归丸合 五子衍宗丸加减 |
肝郁气滞 | 精子稀少、活力下降+抑郁+弦 | 柴胡疏肝散 |
湿热下注 | 精子稀少、活力下降+热 | 程氏萆薢分清饮 |
考点 63 跌打损伤
症 | 方剂 | |
气滞血瘀 | 外伤+新患病、疼痛严重、活动受限 | 初期用顺气活血汤加减;后期予 疏风养血汤或舒筋活血汤加减 |
瘀血阻络 | 外伤+日久 | 身痛逐瘀汤或桃红饮 |
风寒湿瘀 | 外伤+与天气有关+白腻 | 独活寄生汤或补肾壮筋汤 |
考点 64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 7 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7*2),称为“月经先期”
症 | 方剂 | |
脾气虚 | 月经周期提前+纳少便溏+乏力 |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
肾气虚 | 月经周期提前+腰膝酸软 | 固阴煎(肾气虚)或归肾丸 |
肝郁血热 | 月经周期提前+舌红苔黄脉弦数 | 丹栀逍遥散 |
考点 65 月经后期
症 | 方剂 | |
肾虚 | 月经周期延后+腰膝酸软 | 归肾丸 |
血虚 | 月经周期延后+面色苍白或萎黄 | 大补元煎 |
气滞 | 月经周期延后+胀+弦 | 乌药汤 |
痰湿 | 月经周期延后+腻苔滑脉 | 芎归二陈汤 |
考点 66 月经前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 7 天以上,连续 3 个周期以上者(7*3),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肾虚 | 先后不定+腰膝酸软 | 固阴煎(肾气虚) |
肝郁 | 先后不定+胀+弦 | 逍遥散 |
脾虚 | 先后不定+脾气虚 | 归脾汤 |
考点 67 月经过少
症 | 方剂 | |
肾虚 | 经血量少+腰膝酸软 | 归肾丸 |
气血亏虚 | 经血量少+胀+弦 | 滋血汤 |
痰湿 | 经血量少+腻苔滑脉 | 六君子加归芎汤 |
血瘀 | 经血量少+涩 | 桃红四物汤 |
考点 68 月经过多
症 | 方剂 | |
气虚 | 经血量多+气虚 | 举元煎合安冲汤 |
血热 | 经血量多+热 | 保阴煎 |
血瘀 | 经血量多+瘀点瘀斑 | 失笑散 |
考点 69 痛经
症 | 方剂 | ||
实证(都有瘀) |
气滞血瘀 | 痛经+胀+瘀 | 膈下逐瘀汤 |
寒凝血瘀 | 痛经+冷痛+紧 | 少腹逐瘀汤 | |
湿热瘀阻 | 痛经+黄腻滑数 | 清热调血汤 | |
虚证 |
气血虚弱 | 小腹隐痛喜按+气血虚 | 圣愈汤(补气血) |
肝肾亏虚 | 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 | 调肝汤(肾虚) |
考点 70 月经过多
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量多或淋沥不尽/经血非时而下
症 | 方剂 | |
气血两虚 | 出血量多或淋沥不尽+气血虚 | 归脾汤 |
脾不统血 | 出血量多,日久而止+气血虚 | 固本止崩汤 |
肝肾不足 | 非时而下+肝肾阴虚 | 左归丸合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 |
瘀血阻络 | 非时而下+涩 |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
考点 71 绝经前后诸证
症 | 方剂 | |
阴虚火旺 | 绝经前后+细数(阴虚) | 百合地黄汤 |
脾肾阳虚 | 绝经前后+冷痛+脾肾 | 右归丸合四君子汤 |
肝郁肾虚 | 绝经前后+腰膝酸软、烦躁易怒 | 一贯煎合逍遥散 |
考点 72 带下过多
症 | 方剂 | |
脾虚湿盛 | 带下量多+如涕如唾/脾虚+湿 | 完带汤 |
肾阳亏虚 | 带下量多+清稀如水/肾阳虚 | 内补丸 |
湿热下注 | 带下量多+黄腻滑数 | 止带方 |
考点 73 积滞
症(有腐) | 方剂 | |
乳食内积 | 嗳腐酸馊+实证 | 乳积:消乳丸,食积:保和丸 |
脾虚夹积 | 萎黄+腥臭(腐) | 健脾丸 |
考点 74 厌食
症(无腐) | 方剂 | |
脾失健运 | 厌食+脉尚有力 | 不换金正气散 |
脾胃气虚 | 厌食+脉缓无力 | 异功散(四君子+陈皮) |
脾胃阴虚 | 厌食+脉细数 | 养胃增液汤 |
考点 75 鼻渊
症 | 方剂 | |
风热蕴肺 | 鼻流黄涕+脉浮数 | 泻白散合辛夷清肺饮 |
胆经郁热 | 鼻流黄或黄绿涕+脉弦数 | 龙胆泻肝汤 |
考点 76 口疮
症 | 方剂 | |
心脾积热 | 口疮+实热 | 凉膈散 |
脾肾阳虚 | 口疮+阳虚 | 附子理中丸合金匮肾气丸 |
考点 77 咽喉肿痛
症 | 方剂 | |
风热外袭 | 咽部疼痛+脉浮数 | 疏风清热汤 |
火毒上攻 | 咽部疼痛+脉数有力 | 清咽利膈汤 |
虚火上炎 | 咽部疼痛+脉细数 | 养阴清肺汤或知柏地黄丸 |
考点 78 耳鸣耳聋
症 | 方剂 | |
风热侵袭 | 耳聋耳鸣+脉浮数 | 银翘散 |
肝火上扰 | 耳聋耳鸣+脉弦数 | 龙胆泻肝汤 |
肾精亏损 | 耳聋耳鸣+腰膝酸软 | 耳聋左慈丸 |
脾胃虚弱 | 耳聋耳鸣+气虚、脾虚 | 益气聪明汤 |
考点 79 处方的常用术语与药名有关的术语
炮制类 | 止咳平喘用蜜炙麻黄;健脾止泻用炒山药;酒蒸大黄,缓和泻下作用。 |
品质类 | 左牡蛎、九孔石决明、马蹄决明、 左秦艽、子黄芩、金毛狗脊、鹅枳实、 明天麻、净山楂 |
考点 80 正名别名
正名 | 别名 | 正名 | 别名 |
防己 | 粉防己、汉防已 | 牛膝 | 怀牛膝 |
红花 | 草红花、红蓝花 | 西红花 | 藏红花、番红花 |
蒺藜 | 刺蒺藜、白蒺藜 | 沙苑子 | 沙苑蒺藜、潼蒺藜 |
丹参 | 紫丹参、赤参 | 拳参 | 紫参 |
北沙参 | 辽沙参、东沙参、莱阳沙参 | 南沙参 | 泡沙参、空沙参、白沙参、白参 |
百部 | 百部草、肥百部、野天门冬 | 茜草 | 红茜草、茜草根、茜根、血见愁、 活血丹、地血 |
益母草 | 坤草、茺蔚、益明 | 茺蔚子 | 益母草子、坤草子 |
木蝴蝶 | 玉蝴蝶、千张纸、云故纸、白故纸 | 补骨脂 | 破故纸 |
香附 | 香附子、莎草根 | 大黄 | 川军、生军、锦纹、将军 |
山茱萸 | 山萸肉、杭山萸、枣皮 | 千金子 | 续随子 |
杜仲 | 川杜仲、木绵 | 马钱子 | 番木鳖、马前、马前子 |
辛夷 | 木笔花、辛夷花、毛辛夷 | 牛蒡子 | 大力子、鼠黏子、牛子、恶实 |
甘草 | 皮草、国老 | 艾叶 | 祁艾、蕲艾、灸草、冰台 |
龙眼肉 | 桂圆肉、益智 | 佩兰 | 佩兰叶、省头草、醒头草 |
肉苁蓉 | 淡大芸 | 重楼 | 七叶一枝花、蚤休、草河车 |
淫羊藿 | 仙灵脾 | 续断 | 川续断、川断、接骨草、六汗 |
槟榔 | 花槟榔、大腹子、海南子 | 海螵蛸 | 乌贼骨 |
考点 81 常用的液体辅料
白酒——七厘散、五虎丹;醋——紫金锭、蟾酥锭;香油——黄水疮药;花椒油——四圣散
;茶水——如意金黄散;蛋清——武力拔寒散
考点 82 饮片处方调配饮片的处方应付
炮制方法 | 常见饮片 |
清炒品 | 逢子必炒 |
麸炒品 | 僵蚕、白术、枳壳【麸炒僵白枳】 |
炮制品 | 草乌(水)、川乌(水)、天南星(矾制)、附子(炮制)、吴茱萸(甘草水)、 远志(甘草水制去心)、厚朴(姜)、何首乌 |
烫制品 | 龟甲、鳖甲、穿山甲【烫三甲】 |
煅制品 | 瓦楞子、自然铜、花蕊石、钟乳石、金礞石、青礞石【煅石头】 |
炭制品 | 蒲黄、侧柏叶、地榆、炮姜、干漆【炭止血】 |
蜜制品 | 枇杷叶、马兜铃【蜜止咳】 |
醋制品 | 延胡索、京大戟、芫花【醋止痛、醋解毒】 |
盐制品 | 补骨脂、益智仁【盐补肾】 |
考点 83 特殊煎药方法
考点 84 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考点 85 中药贮藏
1.阴凉处——不超过 20℃;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 20℃;冷处——2℃~10℃;常温——
10℃~30℃
2.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
结晶水矿物类——密封的缸、罐中,并置于凉爽处 3.中成药剂型与贮藏要求
先煎 |
矿物、动物骨甲 |
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铜、生磁石、 生紫石英、生寒水石、生龙骨、 生龙齿、生蛤壳、生石决明、生 珍珠 母、生瓦楞子、鳖甲、龟甲、 生牡蛎、鹿角霜 |
有毒饮片 | 生川乌、生草乌或制附子 | |
后下 |
气味芳香 | 降香、沉香、薄荷、砂仁、白豆蔻、 鱼腥草 |
久煎有效成分易 被破坏 |
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黄、 番泻叶 | |
包煎 |
黏液质较多 | 车前子、葶苈子 |
富含绒毛 | 旋覆花、枇杷叶 | |
花粉 | 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 | |
烊化 | 胶 | 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 |
另煎 | 贵 | 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羚羊角、水牛角 |
冲服 | 粉末 | 雷丸、蕲蛇、羚羊角、三七、琥珀、鹿茸、紫河车、沉 香、金钱 白花蛇 |
兑服 | 液体 | 黄酒、竹沥水、鲜藕汁、姜汁、梨汁、蜂蜜 |
煎汤代水 | 葫芦壳、灶心土 |
考点 84 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虫蛀 | 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 | 白芷、北沙参、薏苡仁、柴胡、大黄、鸡内金 【大人只杀柴鸡】 |
霉变 | 糖类、黏液质、淀粉、蛋白 质及油类 |
牛膝、天冬、马齿苋、菊花、蕲蛇、五味子、人 参、独活、紫菀等【牛马蛇神紫菊活五天】 |
泛油 |
挥发油 | 当归、苍术等 |
脂肪油 | 桃仁、杏仁、柏子仁 | |
糖 | 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 | |
变色 |
由浅变深 | 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 |
由深变浅 | 黄芪、黄柏 | |
由鲜艳变暗淡 | 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 | |
气味散失 | 含有挥发油的药物 | 肉桂、沉香、豆蔻、砂仁 |
风化 | 某些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 类药物 |
胆矾、硼砂【风月】、芒硝 |
潮解 | 固体饮片吸潮 | 青盐、咸秋石、芒硝【既容易风化,又容易潮解】 |
粘连 |
糖分高 | 天冬、熟地 |
熔点低 | 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 | |
腐烂 | 鲜药 | 鲜生姜、鲜地黄、鲜芦根、鲜石斛 |
考点 85 中药贮藏
1.阴凉处——不超过 20℃;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 20℃;冷处——2℃~10℃;常温——
10℃~30℃
2.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
结晶水矿物类——密封的缸、罐中,并置于凉爽处 3.中成药剂型与贮藏要求
胶囊剂和栓剂不宜超过 30℃考点 86 对抗贮存法
考点 87 中药饮片不同炮制品的正确应用
考点 88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牡丹皮 | 泽泻、山药【泻药丹】 |
蛤蚧 | 花椒、吴茱萸、荜澄茄【花无缺防蛤蚧】 |
蕲蛇、白花蛇 | 花椒、大蒜瓣【大花蛇】 |
土鳖虫 | 大蒜【大土鳖】 |
人参 | 细辛【细心人】 |
冰片 | 灯心草【冰心】 |
硼砂 | 绿豆【绿豆沙】 |
藏红花 | 冬虫夏草 |
考点 87 中药饮片不同炮制品的正确应用
生当归(补血) | 当归四逆汤 |
酒当归(活血) | 四物汤 |
当归炭(止血) | 共人散剂 |
生紫苏子 | 苏子降气汤《医方简义》 |
炒紫苏子 | 降气定喘丸、苏子降气汤 |
生大蓟 | 大蓟散:热邪伤肺、呕吐出血之肺疽 |
大蓟炭 | 十灰散 |
干姜 | 温脾汤、如圣散 |
姜炭 | 生化汤 |
枳壳 | 血府逐瘀汤 |
麸炒枳实 | 槐花散 |
生大黄 | 温脾汤(冷积便秘) |
酒大黄(向上) | 当归龙荟丸 |
熟大黄(活血) | 大黄䗪虫丸 |
大黄炭(止血) | 十灰丸 |
生白芍(补血) | 四物汤 |
炒白芍(缓急止痛) | 痛泻要方 |
酒白芍(疏散、柔肝止痛) | 柴胡舒肝丸 |
生香附(行气) | 越鞠丸 |
醋制香附(止痛) | 越鞠保和丸 |
生甘草(解毒) | 普济消毒饮 |
蜜炙甘草 | 炙甘草汤 |
苦杏仁(咳喘) | 麻黄杏仁汤 |
燀苦杏仁 | 杏仁煎 |
炒苦杏仁(温性)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考点 88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功效相似,同用治疗一种病证 (相须) |
附子理中丸+四神丸 | 增强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功效,治 疗五更泻 |
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 增强补益心脾、益气养血的功效,治 |
心悸失眠 | ||
脑立清胶囊(片+六 味地黄丸 |
用于高血压病证属肝肾阴虚,风阳上 扰者 |
|
功效不同一药为主,一药为辅 (相使) |
二陈丸+平胃散 | 二陈丸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燥湿健 脾的平胃散同用 |
乌鸡白凤丸+香砂六君丸 | 乌鸡白凤丸为主药,辅以香砂六君子丸开气血生化之源,增强主药的养血 调经之功 |
|
一种药物能够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中成药的偏性或副作用 (减毒) |
舟车丸+四君子丸 | 峻下而不伤正气 |
金匮肾气丸+麦味地 黄丸(生脉散/参蛤散) |
用于肾虚作喘久病兼见咽干烦躁者, 防止金匮肾气丸燥烈伤阴,降低副作用 |
|
部分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内+外) |
内服艾附暖宫丸,外 贴十香暖脐膏 |
用于妇女宫冷不孕。共奏养血调经、 暖宫散寒之效 |
内服六神丸,外用冰 硼散吹喉 |
用于咽喉肿痛,共奏清热解毒、消肿 利咽之效 |
考点 89 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1.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十八反 |
半蒌贝蔹 及攻乌 |
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通宣理 肺丸(含川贝、半夏)【咳嗽喘】 |
大活络丸、尫痹冲剂、天麻丸、 人参再造丸(含附子)【风湿】 |
藻戟遂芫 俱战草 |
心通口服液,内消瘰疬丸(含海藻) 祛痰止咳颗粒(含甘遂) |
橘红痰咳颗粒,通宣理肺丸,镇 咳宁胶囊(含甘草) |
|
十九畏 | 丁香莫与 郁金见 |
六应丸、妙济丸、紫雪散、苏合香 丸、纯阳正气散(含丁香) |
利胆排石片,胆乐胶囊、胆宁片 (含郁金)【胆】 |
- 含有毒药物中成药的联用(毒+毒)
附子 | 大活络丹 | 天麻丸 |
朱砂 | 朱砂安神丸 | 天王补心丹 |
冰片 | 复方丹参滴丸 | 速效救心丸 |
- 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禁忌(寒+热,证候禁忌)
附子理中丸 | 牛黄解毒片 |
附子理中丸 | 黄连上清丸 |
金匮肾气丸 | 牛黄解毒丸 |
考点 90 中西药联系用药的特点 1.协同增效
①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黄连、黄柏+四环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磺胺甲基异恶唑
②治疗消化性溃疡——甘草、白芍、冰片+丙谷胺 / 复方丙谷胺(胃丙胺)
③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金银花+青霉素
④抗炎、抗变态反应——甘草+氢化可的松
⑤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剂
⑥加强升压作用,还减少对升压药的依赖性——丹参注射液+间羟胺(阿拉明)、多巴胺
⑦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适度提高心率,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缺血缺氧——生脉散、丹
参注射液+莨菪碱 2.降低毒副反应
①肾盂肾炎,既可防止其胃肠道反应,又可保留呋喃唑酮的杀菌作用——甘草+呋喃唑酮(痢特灵)
②治疗精神分裂症,消流涎副作用——石麦汤(生石膏、炒麦芽)+氯氮平
③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减少胃肠道反应——白及、姜半夏、茯苓+碳酸锂 3.减少剂量
①盐酸可乐定+珍菊降压片,比单用剂量减少 60%
②地西泮+苓桂术甘汤,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 1/3,减轻嗜睡等不良反应
③五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剂量降低
考点 91 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在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
考点 92 含西药组成的中成药品种及使用注意事项
考点 93 老年人的中药应用 1.不联用
考点 94 妊娠期患者和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
①肾盂肾炎,既可防止其胃肠道反应,又可保留呋喃唑酮的杀菌作用——甘草+呋喃唑酮(痢特灵)
②治疗精神分裂症,消流涎副作用——石麦汤(生石膏、炒麦芽)+氯氮平
③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减少胃肠道反应——白及、姜半夏、茯苓+碳酸锂 3.减少剂量
①盐酸可乐定+珍菊降压片,比单用剂量减少 60%
②地西泮+苓桂术甘汤,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 1/3,减轻嗜睡等不良反应
③五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剂量降低
考点 91 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在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
- 香连丸+甲氧苄啶(广谱抗菌),抗菌活性提高 16 倍
- 强心苷+强心苷、发汗+发汗,不可联用
- 人参、甘草、鹿茸类激素(升糖、伤胃),不可与降糖药联用;麻黄(升压、心慌、失眠),不可与降压药、镇静催眠药联用
考点 92 含西药组成的中成药品种及使用注意事项
- 含有氢氯噻嗪的:珍菊降压片(还含盐酸可乐定)、溃疡宁片、脉君安片
- 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中含格列本脲:消渴丸、消糖灵胶囊
- 含有盐酸麻黄碱的成药:安嗽糖浆、苏菲咳糖浆、舒肺糖浆、散咳宁糖浆、天一止咳糖浆、镇咳宁糖浆、消咳宁片
- 含有吲哚美辛的:盆炎清栓、新癀片
考点 93 老年人的中药应用 1.不联用
- 麝香保心+地高辛
- 法莫替丁+银杏叶片、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
- 降糖药(二甲双胍、消渴丸、阿卡波糖和胰岛素)和心脑血管(培元通脑胶囊、益心通脉颗粒、活血通脉片【三通】)
- 甘草、鹿茸+阿司匹林 2.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
- 老年人一般应从“最小剂量”
- 甘草 1-3g 调和药性;5-15-g 益气养心;大剂量服用或小剂量长期服用可出现低血钾、水肿、高血压等
考点 94 妊娠期患者和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
- 体温上升 1.5℃时就可导致胎儿畸形。
- 复方甘草口服液(含可待因),药虽然在乳汁中量小,但哺乳量大,新生儿对这类药物敏感,最好不用。
考点 95 婴幼儿患者的中药应用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
- 用药及时,用量宜轻:小儿脏腑娇嫩,对药物敏感。
- 宜用轻清之品:小儿脏器清灵,攻伐和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 宜佐健脾和胃之品: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
- 宜佐凉肝定惊之品:小儿属于“纯阳”之体,热病偏多。
-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小儿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药。
考点 96 肾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 1.坚持少而精的用药原则
- 植物药:雷公藤、草乌、益母草、蓖麻子、麻黄、北豆根、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巴豆、土荆芥、藿香、艾叶、茵陈、大黄、番泻叶、芦荟、苍耳子
- 动物药:斑蝥、鱼胆、海马、蜈蚣、蜂毒
- 矿物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朱砂、升汞、轻粉、红粉
考点 97 肝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 1.坚持少而精的用药原则
考点 98 监测与报告 1.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 自愿呈报
- 集中监测
- 记录联结:地西泮等苯二氮䓬类药物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相关性;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与脑出血之前存在相关性
- 记录应用
- 监管系统:国家级、省级
- 报告范围和程序
- 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 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 5 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满
- 新的或严重的药方不良反应病例需用有效方式快速报告,不超过 15 个工作日。
考点 99 常见中药品种不良反应案例介绍 1.香加皮(强心苷):心律失常
- 胆矾(硫酸铜):蓝绿色大便。主要死因-肾衰竭。解毒剂首选依地酸二钠
- 细辛: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死
- 苦杏仁(氢氰酸):呼吸麻痹而死,瞳孔散大
- 罂粟壳:针尖样瞳孔
- 中成药一般都是肝损害,鼻炎宁-过敏性休克,雷公藤制剂-肝肾损害,珍菊降压片(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低钾血症(四肢乏力),感冒通-出血
- 所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都是过敏
考点 100 常见中药品种不良反应案例介绍
中毒表现 | 中毒解救 | |
乌头(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 | 麻 | 阿托品 |
马钱子(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 定痛丸、伤科七味片) |
抽 | 苯巴比妥钠 |
蟾酥(六六麝麝梅花喉) | 心跳慢、心电图显示 房室传导阻滞等 |
阿托品 |
雄黄(砷) | 有金属味、出血 | 二巯基丙醇 |
朱砂、轻粉、红粉(汞) | 有金属味、不出血 | 二巯丙醇磺酸钠类、硫代 硫酸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