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黄金考点汇总

第一章 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

第1节 中药药学服务及其模式

1.中药药学服务的重点人群包括:①用药周期长的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或终生用药者;②病情和用药复杂,患有多种疾病,需同时合并用药者;③特殊人群;④用药效果不佳,需要重新选择药品或调整用药方案、剂量、方法者;⑤用药后易出现明显的药品不良反应者;⑥应用特殊剂型、特殊给药途径者。
2.药学服务的内容包括:中药处方调剂、中药处方点评、用药咨询、中药医嘱审核、参与临床查房、开展药学查房、开展药学监护、参与临床会诊、患者用药教育、健康宣教、个体化药学服务及用药安全性检测等多个环节。
第2节 中药用药咨询与用药教育服务的文献信息
3.《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最为系统的一部中医典籍,分《灵枢》和《素问》。
4.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著作是《灵枢经》。
5.被后世称为“众方之祖”的医学典籍是《伤寒论》。
6.开创内伤杂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医学典籍是《金匮要略方论》。
7.《巢氏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
8.《瘟疫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创立了辨治瘟疫温病的新理论。
9.《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载药365种,按三品分类原则分为:上品120种,无毒;中品120种,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125种,多毒。
10.论病首重妇婴病的防治与护理,对妇人经带胎产疾病有系统论治的是《备急千金要方》。
11.《千金要方》的续编是《千金翼方》。
12.《太平圣惠方》因证设方,药随方施,理法方药兼收并蓄。
13.由宋代官府颁行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典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3节 用药咨询与用药教育服务
14.执业药师承接患者咨询的内容主要有:①药品名称;②适应病证;③用药禁忌;④用药方法;⑤用药剂量;⑥服药后预计疗效及起效时间、维持时间;⑦药品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⑧有否替代药物或其他疗法;⑨药品的鉴定辨识、贮存和有效期;⑩药品价格、报销,是否进入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等。
15.宜清晨服的药物有:①利水蠲饮祛湿剂,如鸡鸣散;②涌吐药,如常山饮、七宝饮等。
16.清晨至午前服的有:①借助阳气扶正祛邪的方药,如桂枝汤、麻黄汤等;②温补肾阳、温阳健脾等的方药,如金匮肾气九、附子理中丸右归丸等。

第二章 中医理论基础

第1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①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①“症”是疾病的外在表现。②“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③“病”是疾病的简称。

第2节 阴阳学说

4.①剧烈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外向的、兴奋的、无形的,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阳。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阴。
5.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6.①药性寒凉属阴。具有减轻或者消除热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寒性或凉性,如栀子黄芩等。②药性温热属阳,具有减轻或者消除寒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等。
7.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8.①阳偏盛属实热证,宜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②阴偏盛属实寒证,宜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第3节 五行学说

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
10.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11.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宜采用治法为抑木扶土法。
12.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宜采用的治法为培土制水法。
13.肺阴不足,肝火上逆犯肺之证,宜采用的治法为佐金平木法。

第4节藏象

14.①“气血生化之源”是脾。②“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
15.主藏血的脏是肝;主统血的脏是脾。
16.①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呼吸运动、津液代谢、阴液互滋三个方面。②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
17.①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②“水火既济”是指心与肾的关系。
18.“气之主”是指肺;“气之根”是指肾。
19.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功能,具体体现在调畅情志、协调脾胃升降、促进胆汁生成与排泄、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排精行经。
20.肾:①在志为恐;②在体合骨;③在窍为耳及二阴;④在液为唾;⑤其华在发。
21.肝:①在志为怒;②在体合筋;③在窍为目;④在液为泪;⑤其华在爪。
22.心:①在志为喜;②在体合脉;③在窍为舌;④在液为汗;⑤其华在面。
23.脾:①在志为思;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③在窍为口;④在液为涎;⑤其华在唇。

第5节 气血津液

24.调节津液代谢的脏腑主要有肺、脾、肾、三焦。
25.参与气的生成的脏腑主要有肾、脾胃、肺。
26.参与血的运行的脏腑主要有心、肺、肝、脾。
27.①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元气。②推动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是元气。
28.卫气的生理功能:①能温养脏腑、肌肉、皮毛;②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③调节汗孔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29.①人体的生长发育、血液的循行是依赖气的推动作用。②维持人体体温恒定是依赖气的温煦作用。③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是依赖气的防御作用。④维持血液在脉管内循行,防止逸出脉外是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第6节经络

30.①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指趾端。②同名的手、足阳经的交接部位在头面部。③手、足阴经的交接部位在胸部。
31.①约束纵行诸经的是带脉。②主妊养胞胎的是任脉。③主司妇女带下的是带脉。
32.经络的功能:①沟通联络;②运输气血;③感应传导;④调节平衡。

第7节 体质

33.①偏阳质:平素畏热喜冷、体温略偏高、喜动好强、性格外向。②偏阴质:平素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喜静少动、性格内向。
34.①偏阳质者对风、暑、燥、热等阳邪具有易感性。②偏阴质者对寒、湿等阴邪具有易感性。

第8节 病因

35.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属于湿邪所致,其病因的性质是阻遏气机。
36.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较剧烈,阴雨天加重,属于寒邪所致,其病因的性质是凝结阻滞。
37.根据六淫致病的特点:①寒邪致病容易出现头身疼痛;②湿邪致病容易出现头身困重。
38.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主要的病变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39.瘀血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气虚;②气滞;③血寒;④血热;⑤内外伤等。
40.瘀血的致病特点:①疼痛(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②肿块(青紫肿胀,癔积痞块,固定不移);③出血(紫暗色,伴血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④舌脉(舌色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第9节 发病与病机

41.①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的总称。②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③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④邪正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42.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致真实假虚证,又称“大实有羸状”。如热结旁流。
43.正气虚弱,脏腑经络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可致真虚假实证,又称“至虚有盛候”。如脾虚腹胀、老年气虚便秘。
44.亡阳的临床表现多见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神情淡漠、精神疲惫,甚则昏迷、脉微欲绝。
45.亡阴的临床表现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黏、喘渴烦躁、手足温热,或昏迷谵妄、身体干瘪、目眶深陷、皮肤皱褶、脉疾躁无力。

第10节 治未病与康复

46.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有:①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②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47.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①重视精神调养;②加强身体锻炼;③注意生活起居;④人工免疫。
48.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①药物杀灭;②讲究卫生;③避免病邪侵害;④防范各种外伤

第三章 中医诊断基础

第1节 中医诊断学概述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①审内察外,整体统一;②四诊合参;③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2节 四诊

2.①神志清楚、两眼灵活、明亮有神、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属于有神。②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属于假神。③目光晦暗、精神萎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属于失神。
3.黄色为脾虚、湿蕴的征象:①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②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③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④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为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之故。
4.①口角流涎(或睡时流),多为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亦可见于虫积。②口明斜,则为中风。
5.①牙齿干燥,多是胃热炽盛、津液大伤。②牙齿干燥如枯骨,多为肾精枯竭。
6.①肾虚可见齿稀根露。②血虚可见牙龈淡白。③胃火上炎可见齿龈红肿。
7.①脾肾阳虚、津液不化常见舌象为胖大舌。②阴血亏虚、舌体不充常见舌象为瘦薄舌。③阴液亏损,不
能荣润舌面常见舌象为裂纹舌。④热邪亢盛可见芒刺舌。⑤脾虚而寒湿壅盛可见齿痕舌。
8.①强硬舌为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见于中风征兆。②痿软舌见于气血俱虚。
③颤动舌见于久病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或热极生风、虚风内动。④吐弄舌见于心脾有热。⑤明斜舌见
于中风或中风先兆。⑥短缩舌见于寒凝筋脉,或痰浊内阻,或热病津伤。
9.①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②黄苔主热证、里证。
10.①食积、湿浊、痰饮等病者舌象可见舌面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致密,属于腻苔。②食积、痰浊等
病者舌象可见舌面豆腐渣堆积,属于腐苔。
11.苔的有无与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①胃的气阴两伤舌象可见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属于花剥苔。②胃阴枯竭、胃气大伤者舌象可见舌面光洁如镜,属于光剥舌(镜面舌)。
12.①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为谵语。②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为郑声。③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性控制为狂言。④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为独语。
13.①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口腔不洁、龋齿等。②口气酸臭,多是胃有宿食。③口气腐臭,多是牙宿或有内痈。
14.①热证的症状是但热不寒。②外感表证的症状是恶寒发热。③半表半里证的症状是寒热往来。④虚寒证的症状是但寒不热。
15.①壮热的症状特点是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②气虚发热的症状特点是长期低热,劳倦则甚。
16.①阴虚潮热的症状特点是午后发热,五心烦热。②湿温潮热的症状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③阳明潮热的症状特点是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日哺阳明旺时热甚。
17.①气滞多见胀痛。②瘀血多见刺痛。③湿滞经脉多见重痛。④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小腹痛,多为绞痛。
18.根据三部脉分候脏腑的方法:①左寸候的是心,左关候的是肝,左尺候的是肾;②右寸候的是肺,右关候的是脾胃,右尺候的是肾(命门)。

第3节辨证

19.①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是表里。②辨析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寒热。③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是虚实。④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
20.①肾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或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迟或两尺无力。②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痛,舌红,脉细数。
21.肾气不固证的辨证要点是肾及膀胱不能固摄表现的症状。
22.干咳无痰,咽喉干痒,时有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无力,中医辨证为肺阴虚证。
23.①风寒犯肺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咳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发热恶寒。②痰浊阻肺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咳嗽痰多质黏,色白易咳,脉象多滑。③燥热犯肺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干咳无痰,鼻燥咽干,脉浮细而数。
24.①脾不统血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食少倦怠,便血崩漏。②脾虚下陷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食少腹胀,内脏下垂。
25.咳嗽痰少,动则气促,间或咯血,消瘦,腰膝酸软,骨蒸潮热,颧红,盗汗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辨证为肺肾阴虚证。
26.畏寒肢冷,身体倦怠,气短懒言,五更泄泻,浮肿,甚则腹满膨胀,舌淡,苔白润,脉细弱,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证。
27.肝气郁结证的辨证要点是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妇女月经不调等。
28.心脾两虚证的辨证要点是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
29.①肺气上逆常见咳嗽喘息。②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③肝气升发太过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症。
30.血瘀证的辨证要点是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拒按、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
31.血热证的辨证要点是出血和全身热象。
32.气血同病的常见证候有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33.水肿:①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阳水;②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阴水。

第四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考点少,直接放弃

第五章 治则与治法

第1节 治疗原则

1.急则治标:①鼓胀患者;②急性大出血的患者;③慢性病急性发作患者。
2.缓则治本:①肺痨咳嗽,应滋养肺肾之阴以治其本;②治疗热病后期,阴伤液亏,应养胃滋肾。
3.属于正治(逆治)法的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4.属于反治(从治)法的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5.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如某些虫积患者,应采用的治则是先扶正后祛邪。
6.①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的治法,称为阳病治阴。②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虚寒证,采用助阳以抑阴的治法,称为阴病治阳。
7.①在补阳时可适当配用补阴药的治法,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称为阴中求阳。②在补阴时可适当配用补阳药的治法,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称为阳中求阴。
8.因人制宜考虑的内容有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

第2节治法

9.表邪外束,疹毒内陷,麻疹不透之证应采用的治法是汗法。
10.痰涎壅滞胸中,症见痰涎壅盛,胸中痞硬,心中烦闷,应采用的治法是吐法。
11.①胸闷胁痛,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溏泻等肝脾不和之证应采用的治法是调和肝脾法。②心下痞硬,满闷不舒,欲呕不食,或肠鸣下利等肠胃不和证应采用的治法是调和肠胃法。

第六章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1节肺系疾病

感冒
1.风热感冒,应采用的治法是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银翘散,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感冒清胶囊、柴银口服液。
2.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辨证为时行感冒,应采用的治法是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清瘟败毒饮,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清瘟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维C银翘片、银翘伤风胶囊。
3.①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流涕清稀,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②风热感冒症见身热较著,微恶风,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咳嗽
4.咳嗽属风寒袭肺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三拗汤合止嗽散,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通宣理肺丸、风寒咳嗽丸、杏苏止咳糖浆、三拗片。
5.①咳嗽属痰湿蕴肺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②咳嗽属肺阴亏耗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沙参麦冬汤。
6.咳嗽日久,干咳少痰,午后咳甚,五心烦热,消瘦,神疲,耳鸣;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诊断为咳嗽,辨证为肺阴亏耗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养阴清肺膏百合固金丸、二冬膏。
7.咳嗽属痰热郁肺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清金化痰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清肺化痰丸、清肺抑火丸复方鲜竹沥液。
喘证
8.可参考喘证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有肺炎、肺气肿、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癔病等。
9.①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所致喘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小青龙胶囊。②肾不纳气所致喘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补金片。
10.内热咳喘、虚喘者,以及高血压、青光眼者慎用小青龙胶囊、风寒咳嗽颗粒;运动员禁用风寒咳嗽颗粒、小青龙胶囊、清肺消炎丸。
11.①痰浊阻肺所致喘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②痰热壅肺所致喘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桑白皮汤。
肺胀
12.①痰浊阻肺所致肺胀症见胸膺满闷,短气喘息,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②痰热郁肺所致肺胀症见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痰黄黏稠难咳,烦躁,口渴欲饮,尿赤。
13.肺胀属痰热郁肺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止咳平喘糖浆、清肺消炎丸,二药均含有麻黄,高血压、青光眼、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14.①痰浊阻肺所致肺胀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②痰热郁肺所致肺胀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第2节心系疾病

心悸
15.①心脾两虚所致心悸症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等。②阴虚火旺所致心悸症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等。③心阳不振所致心悸症见心悸不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④瘀阻心脉所致心悸症见心悸不安,痛如针刺,唇甲青紫等。
胸痹
16.可参考胸痹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有冠心病、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等。
17.①胸痹属气虚血瘀证的症状特点是胸痛隐隐,遇劳则发。②胸痹属气滞血瘀证的症状特点是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
18.胸痹属气虚血瘀证,应采用的治法是益气活血,通脉止痛,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补阳还五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芪参益气滴丸、参桂胶囊、心力丸、活心丸。
19.①胸痹属气滞血瘀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血府逐瘀汤。②胸痹属寒凝心脉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不寐
20.不寐属肝火扰心证治当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龙胆泻肝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泻肝安神丸、复方罗布麻颗粒。
21.不寐属心肾不交证,治当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22.滋肾宁神丸临床用于素体阴虚,或房劳过度,或肝肾阴虚、心肾不交,或久病年迈,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不寐。
23.虚烦不眠,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倦怠乏力,气短自汗;舌淡,脉弦细。诊断为不寐,辨证为心胆气虚证,治当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柏子养心丸

第3节 脾胃系疾病

胃痛
24.①胃痛属肝气犯胃证的临床特点是胃脘胀痛,痛连两胁。②胃痛属饮食伤胃证的临床特点是胃痛胀满,嗳腐恶食。③胃痛属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特点是胃脘疼痛,脘闷灼热,痛势急迫。
25.①胃痛属饮食伤胃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保和丸。②胃痛属肝气犯胃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柴胡疏肝散。③胃痛属湿热中阻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清中汤。
泄泻
26.腹痛而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而泻,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质淡,脉弦。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肝气乘脾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痛泻要方,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痛泻宁颗粒、养胃颗粒。
27.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喜暖,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四神丸、桂附理中丸固本益肠片、肠胃宁片。
便秘
28.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心烦,口干口臭,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辨证为热秘,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麻仁胶囊、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通幽润燥丸、清泻丸、复方芦荟胶囊。
29.大便干结,欲便不得出,胸胁痞满,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辨证为气秘,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四磨汤口服液、厚朴排气合剂。
30.①热秘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麻子仁丸。②气秘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六磨汤。③冷秘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温脾汤合半硫丸。④虚秘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黄芪汤。

第4节 脑系疾病

头痛
31.①风寒头痛,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川芎茶调散。②风热头痛,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芎芷石膏汤。
32.头痛时作,痛连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伴恶风畏寒,口不渴,受风尤剧;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寒头痛,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川芎茶调颗粒、天麻头痛片、都梁软胶囊。
33.头痛而胀,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舌尖红,苔黄,脉浮数,证属风热头痛,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清眩片、芎菊上清丸
眩晕
34.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唇甲不华,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眩晕,辨证为气血亏虚证,治当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归脾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归脾丸、益中生血片、参茸阿胶
35.①眩晕属痰湿中阻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半夏白术天麻汤。②眩晕属肾精不足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左归丸
中风
36.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睿;舌苔薄白,脉浮数。诊断为中风,辨证为风痰入络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真方白丸子,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大活络丸、再造丸、豨蛭络达胶囊。
37.中风属风阳上扰证,治当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天麻钩藤饮,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松龄血脉康胶囊、心脑静片、全天麻胶囊。

第5节 肾系疾病

淋证
38.①血淋,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小蓟饮子。②劳淋,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无比山药丸。
39.①气淋,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沉香散。②膏淋,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程氏草薜分清饮。
40.①劳淋的主要症状有小便不甚赤涩、遇劳即发、病程缠绵、腰膝酸软。②气淋的主要症状有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
瘫闭
41.小便点滴而下,烦躁口苦;舌质紫暗,有瘀点,舌苔黄腻,脉涩,诊断为瘫闭,辨证为湿热瘀阻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代抵当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瘫清片、前列通片、前列通瘀胶囊、瘫闭舒胶囊。
42.小便点滴不通,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诊断为瘫闭,辨证为膀胱湿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八正散,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八正合剂、清淋颗粒。
水肿
43.①水肿属风水相搏证的临床特点是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②水肿属水湿浸渍证的临床特点是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44.①水肿属风水相搏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越婢加术汤。②水肿属水湿浸渍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五皮散合胃苓汤。

第6节 气血津液疾病

消渴
45.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而多,尿浑而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诊断为消渴,辨证为阴虚燥热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降糖胶囊、消渴平片、消糖灵胶囊。
46.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而干,脉细弱无力。诊断为消渴,辨证为脾胃气虚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参苓白术散、益津降糖口服液。
47.口渴引饮,咽干口燥,多食善饥,倦怠乏力,便溏溲多,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诊断为消渴,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参精止渴丸、参芪降糖胶囊消渴丸
郁证
48.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胸闷嗳气,喜太息,不思饮食;舌苔薄,脉弦,中医诊断为郁证,辨证为肝气郁结证。
49.郁证属心脾两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归脾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虚劳
50.①虚劳属血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四物汤。②虚劳属气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四君子汤。③虚劳属阴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沙参麦冬汤。④虚劳属阳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附子理中汤。
汗证
51.汗证属肺卫不固证的临床表现为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等,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玉屏风散。
52.汗证属邪热郁蒸证的临床表现为蒸蒸汗出,汗黏,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等,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龙胆泻肝汤。
53.汗证属心血不足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归脾丸、健脾生血颗粒、参茸卫生丸。
内伤发热
54.低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诊断为内伤发热,辨证为气郁发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丹栀逍遥散。
55.①内伤发热属血瘀发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血府逐瘀汤。②内伤发热属阴虚发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清骨散。

第7节 肝胆系疾病

胁痛
56.肝郁气滞所致胁痛,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柴胡舒肝丸、四逆散、舒肝止痛丸。
57.①胁痛属肝络失养证的临床特点是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②胁痛属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特点是胁肋重着疼痛,口苦口黏。③胁痛属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特点是胁肋胀痛,走窜不定。
积聚
58.积聚属肝气郁结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逍遥丸、木香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

第8节 肢体经络疾病

痹证
59.痛痹的主要症状有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得热则痛缓、遇寒则痛甚,治当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乌头汤。
60.行痹的主要症状有肢体关节、肌肉酸楚,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治当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防风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九味羌活丸。
腰痛
61.①瘀血腰痛,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身痛逐瘀汤。②寒湿腰痛,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甘姜苓术汤。

第9节 杂病

中暑
62.阳暑,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白虎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清暑解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
63.阴暑,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香薷饮,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暑湿感冒颗粒、暑症片、藿香正气水

第七章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1节 疮疡疾病


1.湿毒蕴结所致疖应采用的治法是清热利湿,解毒透脓,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
2.阴虚内热所致疖,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知柏地黄丸

第2节 乳房疾病

乳痈
3.乳汁郁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恶寒发热,周身酸楚,舌苔薄,脉数。诊断为乳痈,辨证为气滞热壅证,应采用的治法是疏肝清胃,通乳消肿,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瓜萎牛劳汤。
乳癖
4.①乳癖属肝郁痰凝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乳核散结片、乳疾灵颗粒、乳康片。②乳癖属冲任失调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乳增宁胶囊。

第3节 皮肤疾病

粉刺
5.①粉刺属肺经风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枇杷清肺饮。②粉刺属胃肠湿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茵陈蒿汤。③粉刺属痰湿瘀滞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6.①瘾疹属风寒束表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桂枝麻黄各半汤。②瘾疹属风热犯表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消风散。③瘾疹属胃肠湿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防风通圣散。
7.①瘾疹属风寒束表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荆防颗粒、肤痒颗粒。②瘾疹属风热犯表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消风止痒颗粒、荆肤止痒颗粒、皮敏消胶囊。

第4节 肛肠疾病


8.①气滞血瘀型痔,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止痛如神汤。②脾虚气陷型痔,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补中益气汤。
9.①痔属气滞血瘀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痔宁片。②痔属脾虚气陷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补气升提片、消痔丸。

第5节 男性泌尿生殖系疾病

阳痰
10.阳痿不振,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舌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阳痿,辨证为惊恐伤肾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启阳娱心丹。
11.①阳痿属惊恐伤肾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滋肾宁神口服液、补肾安神口服液。②阳痿属肝郁不舒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疏肝益阳胶囊。
男性不育症
12.五子衍宗丸主治肾虚精亏,宗筋弛纵所致男性不育症。

第6节 其他外科疾病

跌打损伤
13.跌打损伤属气滞血瘀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活血止痛散、舒筋活血定痛散、跌打片、腰痛片。
14.跌打损伤属瘀血阻络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伸筋丹胶囊、沈阳红药、愈伤灵胶囊。

第八章 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1节 月经不调

月经先期
1.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脾气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月经先期属肝郁血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丹栀逍遥散,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丹栀逍遥丸。
月经后期
3.月经后期属肾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归肾丸,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春血安胶囊、天紫红女金胶囊。
4.月经后期属气滞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乌药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益母丸、得生丸、调经丸、调经活血片。
5.月经后期属痰湿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芎归二陈汤,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二陈丸
月经前后无定期
6.月经前后无定期属肾虚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是鹿胎胶囊。
7.月经前后无定期属肝郁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逍遥散,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妇科调经片、香附丸、妇科十味片
月经过少
8.①月经过少属气血亏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滋血汤。②月经过少属血瘀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桃红四物汤。
9.①月经过少属气血亏虚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驴胶补血颗粒、八珍益母丸、十二乌鸡白凤丸、养血当归糖浆。②月经过少属血瘀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益母草颗粒、复方益母草膏、调经活血片、加味八珍益母膏。
月经过多
10.①月经过多属气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举元煎合安冲汤。②月经过多属血瘀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失笑散。③月经过多属血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保阴煎。
11.①月经过多属血瘀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宫血停颗粒、坤宁口服液、宫宁颗粒。②月经过多属血热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宫血宁胶囊、断血流片、止血灵胶囊。

第2节 其他妇科疾病

痛经
12.①痛经属寒凝血瘀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少腹逐瘀汤。②痛经属湿热瘀阻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清热调血汤。③痛经属气血虚弱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圣愈汤。
13.①痛经属寒凝血瘀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温经丸、少腹逐瘀丸、妇科万应膏。②痛经属湿热瘀阻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当归芍药颗粒、潮安胶囊。③痛经属气血虚弱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妇女养血丸、参茸白凤丸、八宝坤顺丸。
崩漏
14.出血量多或淋沥不尽,血色淡薄,面色无华,气短懒言,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湿润,脉细弱。诊断为崩漏,辨证为气血两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归脾汤。
15.出血量多,日久而止,气短神疲,面色眺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诊断为崩漏,辨证为脾不统血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固本止崩汤。
16.①崩漏属瘀血阻络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②崩漏属肝肾不足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左归丸合二至丸。
绝经前后诸证
17.绝经前后,月经紊乱,心烦易怒,懊恼不安,坐卧不宁,哭笑无常,夜卧多梦善惊,口干渴饮,尿黄便燥。舌质红,脉弦细而数。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辨证为阴虚火旺证,治当滋阴降火宁神,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更年安片、更年宁心胶囊、灵莲花颗粒。
带下过多
18.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萎黄,脘胁不舒,纳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脉细缓。诊断为带下过多,辨证为脾虚湿盛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完带汤。
19.①带下过多属肾阳亏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内补丸。②带下过多属湿热下注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止带方。

第九章 中医儿科五官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1节 儿科疾病

积滞
1.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或便秘,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弦滑,或指纹紫滞,治当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用消乳丸,食积用保和丸
厌食
2.食欲不振,食而乏味,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则脘腹饱胀,大便不调,形体尚可,精神如常;舌淡红,苔薄腻,脉尚有力。诊断为厌食,辨证为脾失健运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不换金正气散,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健儿消食口服液、复方消食茶。

第2节五官科疾病


3.鼻塞,涕黄稠而量多,嗅觉差,鼻黏膜红肿,可伴头痛,发热,汗出,胸闷,咳嗽,痰多;舌红,苔黄,脉浮数。诊断为鼻渊,辨证为风热蕴肺证,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利鼻片、鼻渊通窍颗粒、鼻渊片、鼻舒适片。
口疮
4.口疮疼痛较轻,久难愈合,伴倦怠乏力,腰膝或少腹以下冷痛,小便清,检查见口疮色白或暗,周边淡红或不红;舌淡,苔白,脉沉迟,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附子理中丸合金匮肾气丸,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咽喉肿痛
5.①咽喉肿痛属火毒上攻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清咽利膈汤。②咽喉肿痛属风热外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疏风清热汤。
6.咽喉肿痛属虚火上炎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养阴清肺汤或知柏地黄丸,治宜选用的中成药有知柏地黄丸、金参润喉合剂、玄麦甘桔含片
耳鸣耳聋
7.①耳鸣耳聋属风热侵袭证的临床特点是耳鸣或耳聋突发,如吹风音。②耳鸣耳聋属肝火上扰证的临床特点是耳鸣或耳聋突发,如闻潮声,或如雷鸣。③耳鸣耳聋属肾精亏损证的临床特点是耳鸣或耳聋久发,耳鸣如蝉。
8.①耳鸣耳聋属风热侵袭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银翘散。②耳鸣耳聋属肾精亏损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耳聋左慈丸。③耳鸣耳聋属肝火上扰证,治宜选用的基础方剂是龙胆泻肝汤。

第十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考点少放弃

第十一章 中药调剂和贮藏养护

第1节 中药处方

1.①属于对炮制提出要求的药名有炒山药、酒蒸大黄、蜜炙麻黄等。②属于对产地提出要求的药名有东阿胶、田三七、杭白芍、怀山药、江枳壳、建泽泻等。
2.①属于修治类的药名有山茱英去核,远志去心,乌梢蛇去头、鳞片等。②属于对药材品质提出要求的药名有金毛狗脊、子黄芩、鹅枳实、马蹄决明、明天麻、左牡蛎、左秦芄、九孔石决明、净山楂等。
3.①属于对采时、新陈提出要求的药名有绵茵陈(质嫩)、嫩桂枝、霜桑叶、鲜茅根、鲜芦根陈皮、陈香橼、陈佛手等。②属于对药材气味、颜色提出要求药名有香白芷、紫丹参苦杏仁等。

第2节处方审核

4.山茱萸的别名为山萸肉、杭山萸、枣皮;大黄的别名为川军、生军、锦纹、将军;千金子的别名为续随子;天花粉的别名为栝楼根、瓜萎根、花粉;木蝴蝶的别名为玉蝴蝶、千张纸、云故纸、白故纸。
5.番木鳖的正名为马钱子;大力子的正名为牛劳子;潼蒺藜的正名为沙苑子;冰台的正名为艾叶;益智的正名为龙眼肉;银杏的正名为白果;省(醒)头草的正名为佩兰
6.香加皮的别名为北五加皮、杠柳皮;重楼的别名为七叶一枝花、蚤休、草河车;益母草的别名为坤草、芜蔚、益明;血余炭的别名为血余、发炭、乱发炭;罂粟壳的别名为米壳、御米壳。
7.淡大芸的正名为肉苁蓉;肉(玉)果的正名为肉豆蔻;木棉的正名为杜仲;接骨草、六汗的正名为续断;破故纸的正名为补骨脂;龙衣的正名为蛇蜕;仙灵脾的正名为淫羊藿
8.炒三仙是指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焦三仙是指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焦四仙是指焦三仙加焦槟榔
9.①香砂六君丸、温胆汤、小陷胸汤用姜半夏,小青龙汤用法半夏。②泻心汤用生黄连香连丸用萸黄连。③白虎汤用生知母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用盐炙知母
10.①桃红四物汤用酒当归当归补血汤用生当归。②大承气汤用生大黄大黄鏖虫丸用熟大黄。③补中益气汤用炙黄芪,玉屏风散用生黄芪
11.①用时捣碎的药物有牛蒡子苦杏仁、母丁香等。②用时打碎,去壳、去油用的药物是千金子
12.体虚多汗者忌用发汗药;阴虚内热者慎用苦寒清热药;阳虚里寒者忌用寒凉药;阴虚津亏者忌用淡渗利湿药;脱证神昏者忌用开窍药;湿热泻痢者忌用涩肠止泻药;表邪未解者,忌用固表止汗药。

第3节 处方调配、复核与发药

13.①质地较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物应放在斗架高层,如月季花、白梅花佛手花。②质地沉重和易于造成污染(如炭药)的药物多放在斗架较下层,如磁石赭石与紫石英。③质地松泡且用量较大的药物多放在最低层的大药斗,如灯心草通草竹茹丝瓜络茵陈金钱草
14.①麻黄麻黄根为同一植物来源,不同部位入药且功效不同的饮片,不能排列在一起。②阿魏、鸡矢藤为有恶劣气味的药物,不能与其他药物装于一个药斗。③熟地黄青黛、玄明粉、生蒲黄等宜放在加盖的瓷罐中。
15.一方多剂的处方应按“等量递减”“逐剂复戥”的原则;每剂的重量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毒性中药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2日极量,处方保存2年备查。
16.处方直接写药名时:①调配麸炒品的中药有僵蚕白术枳壳等;②调配炭制品的中药有蒲黄侧柏叶地榆炮姜干漆等;③调配蜜炙品的中药有枇杷叶马兜铃等;④调配醋炙品的中药有延胡索、芫花、京大戟等;⑤调配盐炙品的中药有补骨脂益智仁等。
17.属于妊娠禁用、忌用的中成药有六味安消散、二十七味定坤丸、十滴水人参再造丸、九分散、当归龙荟丸、血府逐瘀胶囊、麻仁润肠丸、益母丸等。
18.属于妊娠慎用的中成药有三妙丸、万氏牛黄清心丸、川芎茶调散、安宫牛黄丸、木香顺气丸、牛黄上清丸、枣仁安神胶囊、麻仁滋脾丸、骨仙片等。
19.①生马钱子的用量是0.3~0.6g。②斑蝥的用量是0.03~0.06g。③全蝎的用量是3~6g。

第4节 中药煎药

20.煎煮前浸泡:①时间>30min。②水温≤60℃。③用水量:高出药面2~5cm。
21.①沉香的使用方法是冲服或后下。②竹沥水、蜂蜜、鲜藕汁、姜汁、梨汁等宜兑服;灶心土、葫芦壳等宜煎汤代水。
22.①宜后下的药物:①气味芳香类饮片:白豆蔻砂仁鱼腥草薄荷沉香、降香等。②因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饮片:生大黄钩藤番泻叶徐长卿苦杏仁等。

第5节 中药临方炮制和临方制剂加工

23.对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本医疗机构医师处方的需要,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使用;医疗机构炮制中药饮片,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6节 中药的质量变异

24.含有脂肪、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的饮片容易发生虫蛀,如北沙参薏苡仁白芷大黄柴胡鸡内金等。
25.含有糖类、黏液质、淀粉、蛋白质及油类的饮片容易发生霉变,如独活紫菀五味子天冬菊花牛膝马齿苋蕲蛇人参等。
26.饮片因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易泛油:①含挥发油的饮片:当归苍术等;②含脂肪油的饮片:桃仁苦杏仁柏子仁等;③含糖量多的饮片:天冬、熟地、麦冬黄精牛膝等。
27.变色:①颜色由浅变深:山药天花粉泽泻白芷麻黄等;②颜色由深变浅:黄芪黄柏等;③颜色由鲜艳变暗淡:金银花红花菊花梅花等花类药。
28.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①虫蛀:水丸、蜜丸、散剂等;②霉变:膏滋、蜜丸、片剂等;③酸败:糖浆剂、合剂、酒剂、煎膏剂、软膏剂等;④挥发:芳香水剂、酊剂等;⑤沉淀:注射液、药酒、口服液等。

第7节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

29.少数贵重饮片如人参、西红花西洋参麝香冬虫夏草、熊胆等应与一般饮片分开贮藏,专人管理。
30.①霉变、泛油:牛膝、狗肾、木香、蝼蛄等;②虫蛀、泛油:龙眼肉苦杏仁桃仁、狗肾等;③虫蛀、泛油、失去气味:川芎等;④虫蛀、变色:佛手等;⑤虫蛀、霉变、变色:金银花等;⑥虫蛀、霉变、泛油、失去气味:独活当归等;⑦潮解、风化:硼砂、绿矾、胆矾、芒硝等。
31.中药养护中吸湿防潮法可采用的干燥剂是无水氯化钙、生石灰块;生石灰块的吸潮率可达20%~25%,无水氯化钙的吸潮率可达100%~120%,且可重复使用。
32.对抗贮存法:①牡丹皮山药/泽泻;②蛤蚧花椒/吴茱英/荜澄茄;③蕲蛇/白花蛇—花椒/大蒜瓣;④土鳖虫大蒜;⑤人参细辛;⑥冰片灯心草;⑦硼砂一绿豆;⑧藏红花冬虫夏草

第十二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1节 中药合理用药概述

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其中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是否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第2节 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

2.①金银花连翘为相须配伍。②枸杞子菊花为相使配伍。③生姜黄芩为相恶配伍。④生姜半夏为相畏、相杀配伍。
3.苏子降气汤(《医方简义》)用生紫苏子;降气定喘丸用炒紫苏子;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炒紫苏子。
4.温脾汤用干姜;如圣散用姜炭;生化汤用干姜炮黑。
5.①血府逐瘀汤用生枳壳槐花散用麸炒枳壳。②越鞠丸用生香附;越鞠保和丸用醋制香附

第3节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6.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基本原则: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②辨证施药;③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④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⑤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过敏体质者慎用;⑥特殊人群、初次使用者应慎重使用,长期使用者有一定的疗程间隔;⑦加强用药监护。
7.功效相似的中成药联用,能增强疗效的有附子理中丸四神丸、脑立清胶囊与六味地黄丸、归脾丸与人参养荣丸等。
8.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功效的有二陈丸与平胃散、乌鸡白凤丸香砂六君丸等。
9.部分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①(内服)艾附暖宫丸+十香暖脐贴(外贴)。②(内服)六神丸+冰硼散(外用吹喉)。
10.“十八反”药物禁忌:含甘草中成药如橘红痰咳颗粒、镇咳宁胶囊、通宣理肺丸,不能与含海藻内消瘰疬丸、心通口服液以及含甘遂的祛痰止咳颗粒等联用。
11.更衣丸、磁朱丸、安宫牛黄丸等含较多朱砂,与内消瘰疬丸、消瘘五海丸等联用后会导致药源性肠炎、赤痢样大便。

第4节 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12.协同增效:①黄连黄柏与四环素、呋喃唑酮、磺胺甲基异唑治疗细菌性腹泻、痢疾;②枳实与庆大霉素联用提高庆大霉素的抗感染作用;③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④金银花与青霉素联用增强青霉素的杀菌作用。
13.降低毒副作用:艾迪注射液与顺铂,甘草与呋喃唑酮联用。
14.碱性中药如硼砂、红灵散、女金丹、痧气散等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联用,会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
15.酶促反应:①含乙醇的中药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二甲双胍、利福平;②甘草五味子与苯巴比妥、华法林;③丹参制剂、银杏叶提取物与氯沙坦。
16.酶抑反应:①富含鞣质的中药如大黄山茱萸诃子五倍子地榆石榴皮虎杖侧柏叶等与含酶制剂如淀粉酶、乳酶生等;②含乌头类生物碱中药与美托洛尔、氯沙坦;③白芷当归与地西泮、硝苯地平;④丹参药物与华法林。⑤含麻黄碱成分中成药大活络丸、千柏鼻炎片蛤蚧定喘丸、通宣理肺丸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呋喃唑酮、异烟肼、丙卡巴肼、司来吉兰。
17.药效协同:①妇科千金片云南白药六味地黄丸桂枝茯苓丸与甲硝唑联用,既能提高甲硝唑对疾病的治愈率,又能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②孟鲁司特钠与清燥救肺汤联用协同增效且降低西药不良反应。
18.药理毒性相加:①含有蟾酥、罗布麻、夹竹桃等强心苷成分的中成药(六神丸、救心丸)与强心苷类:洋地黄、地高辛、毒毛花苷k联用。②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与华法林联用。
19.药效拮抗:①含有甘草鹿茸的中成药(人参鹿茸丸、全鹿丸)与胰岛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联用。②含麻黄麻黄碱的中成药(小青龙合剂、止咳喘膏、通宣理肺丸防风通圣丸、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与复方降压片、帕吉林、氯丙嗪、苯巴比妥、甲硫酸新斯的明联用。
20.①木防己汤、真武汤、越婢加术汤、分消汤等与西药利尿药同用,即可提高疗效,又能减轻口渴等副作用。②逍遥散与西药抗结核药、丹参注射液与庆大霉素联用可降低西药不良反应。
21.连翘黄芩鱼腥草金银花等不宜与菌类制剂如促菌生、乳酶生等联用。
22.因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司机和登高作业者感冒时不宜服用的中成药有金羚感冒片、感速康胶囊、维C银翘片等。
23.①含氢氯噻嗪的中成药有溃疡宁片、脉君安片、珍菊降压片。②既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又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的中成药有维C银翘片、感速康胶囊等。

第5节 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

24.老年人在使用中药时,可导致慢性汞中毒的中成药有紫雪散、至宝丹、天王补心丸朱砂安神丸等。
25.①老年人阴虚者宜选用大补阴丸。②老年人阳虚者宜选用龟龄集。③老年人心脾两虚者宜选用人参归脾丸。④老年人肾阴虚者宜选用六味地黄丸
26.①对肾功能有影响的含马兜铃酸类中药有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等。②对肾功能有影响的含蒽醌类中药有大黄番泻叶芦荟等。
27.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的中成药有白蚀丸、活血壮筋丸、伸筋活络丸等;慎用的中成药有脑静片、通痹胶囊、牛黄解毒片、小儿肺热平胶囊等。

第十三章 中药用药安全

第2节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不良反应ADR定义: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2.变态反应定义:即过敏反应,在所有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3.①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②麻黄过量会发生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最迟不超过15个工作日。
5.雷公藤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小板、白细胞、粒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男子精子数量减
少,女子月经量减少、卵巢早衰等;儿童及育龄期有孕育要求者禁用雷公藤制剂。
6.①苍耳子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见黄疸、肝肿大、消化道出血等。②胆矾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粪便多呈蓝绿色,口中有特殊金属味,黄疸等,首选的解毒剂为依地酸二钠。
7.①壮骨关节丸的不良反应有胆汁淤积型肝炎。②克银丸的不良反应有肝损害、剥脱性皮炎。③白蚀丸的不良反应有肝损害。④鼻炎宁颗粒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皮疹、全身过敏反应。
8.①复方青黛丸的严重不良反应有药物性肝损害、胃肠出血。②珍菊降压片的不良反应有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钠血症等。③感冒通片的不良反应有全身皮肤出现散在瘀斑、出血症状、过敏反应等。
9.①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有面色青紫,面部出现皮疹等。②葛根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有黄疸、尿液可呈酱油色等。

第3节 中药用药错误

10.用药错误分为A~1九级。其中①A级: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差错(差错隐患);②B级:发生差错
但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未使用;③C级:患者已使用,但未造成伤害;④D级:患者已经使用,需
监测差错对患者造成的后果;⑤E级:差错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需要采取处置措施;⑥F级:差错对患者
的伤害可导致患者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⑦G级:差错导致患者永久性伤害;⑧H级:差错导致患者生命垂
危,需要应用维持生命的措施;⑨I级:差错导致患者死亡。

第4节 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11.引起乌头类药物中毒的原因有过量服用、泡酒服用、用法不当(如煎煮时间太短或生用)、个体差异引起蓄积性中毒。
12.含蟾酥的中成药有梅花点舌丸、麝香通心滴丸、麝香保心丸、六应丸、六神丸、喉症丸等。蟾酥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心律失常,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搏骤停而死亡等。
13.含雄黄的中成药有牛黄解毒丸、六神丸、追风丸、喉症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牛黄至宝丸、牛黄镇惊丸、牛黄醒消丸、紫金锭、三品等。
14.过量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会出现口腔咽喉干痛,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各种出血症状,严重时类似霍乱等。
15.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有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抱龙丸、安神补脑丸、安宫牛黄丸、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紫雪散紫金锭、磁朱丸、更衣丸、梅花点舌丸、复方芦荟胶囊等。
16.朱砂轻粉、红粉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口中有金属味,流涎,腹痛腹泻,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肿胀溃烂等。
17.①解救蟾酥、乌头类药物中毒,可注射阿托品。②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中毒,可用硫代硫酸钠、二巯基丙醇类解救。③解救雄黄中毒,可用的药物是二巯基丙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