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医诊断基础
四诊
望诊
(一)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表现和意义失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均称“失神”或“无神”。
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往往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如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忽然两颧发红如红妆者,是为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即“回光返照”。
神乱的临床表现和意义: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病人。
表- 癫、狂、痫的临床表现和意义病名 | 症状 | 证 |
癫病 | 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则精神发呆、哭笑无常 | 痰气凝结、阻蔽心神 |
狂病 | 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 痰火扰心 |
痫病 | 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 | 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
(二)白、黄、赤、青、黑五种病色的临床意义
表- 望色的临床意义
色 | 主证 | 举例 |
白色 | 虚寒证、失 血证 |
若白而虚浮,多属阳气不足;淡白而消瘦,多为营血亏损;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多为 阳气暴脱;里寒证剧烈腹痛,或虚寒战栗时为阴寒凝滞、经脉拘急。 |
黄色 |
虚证、湿证 |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面、目、身俱黄,称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 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
赤色 | 热证 | 满面通红,属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仅颜部潮红,则多属阴虚而阳亢的虚热 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为戴阳证,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 |
青色 |
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 风证 |
阴寒内盛,心腹疼痛,可见苍白而带青的面色;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可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为气虚血瘀所致。又有小儿高热,面部青紫,以鼻柱、两眉间 及口唇四周最易察见,往往是惊风的先兆。 |
黑色 | 肾虚、水饮 证、瘀血证 |
目眶周围见黑色,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若面黑而干焦,则 多为肾精久耗。 |
(三)望舌质、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舌色
淡白舌主虚寒证,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红舌主热证;可见于里实热证,也可见于阴虚内热。绛舌主内热深重,外感热病见绛舌,表示邪热深入营血,多见于热性病极期,内伤杂病中,绛舌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属阴虚火旺。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热炽盛、阴液两伤、血气壅滞不畅之象,淡紫或青紫湿润,多因阴寒内盛、血脉瘀滞所致。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斑点,多为血瘀之象。望舌形
表- 望舌形的临床意义望舌形 | 症状 | 证 |
胖大舌 |
舌体胖嫩,色淡 | 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 |
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 | 心脾热盛 | |
舌肿胖,色青紫而暗 | 中毒 | |
齿痕舌 |
常与胖大舌同见 | 脾虚 |
舌质淡白而湿润 | 脾虚而寒湿壅盛 | |
瘦薄舌 |
瘦薄而色淡 | 气血两虚 |
瘦薄而色红绛且干 | 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 |
裂纹舌 |
舌质红绛而有裂纹 | 热盛津伤、阴精亏损 |
舌色淡白而有裂纹 | 血虚不润 | |
芒刺舌 | 芒刺干燥 | 热邪亢盛,热愈盛则芒刺愈多 |
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白苔见于寒证、表证。黄苔见于热证,里证。灰苔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闻诊
语声变化的临床意义
语声强弱:
如语音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属于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于虚证、寒证。语言错乱
病名 | 症状 | 证 |
谵语 | 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 | 热扰心神 |
郑声 |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 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
狂言 | 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控制 | 痰火扰心 |
独语 | 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 | 心气虚、精不养神 |
语言謇涩 | 风痰上扰 |
呼吸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气微与气粗:呼吸微弱,多是肺肾之气不足;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是邪热内盛,气道不利,属于实热证。
哮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喘气时喉咙中有哮鸣声称为哮。
问诊
(一)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恶寒发热:(1)外感风寒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且常伴有头身痛、恶寒、脉浮紧等症状。(2)外感风热常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并常兼见口渴、自汗、脉浮数等症状。
但寒不热: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于虚寒证。
但热不寒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为壮热,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正盛邪实,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热势鸱张,此即所谓“阳盛则热”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
潮热:发热如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晚上下午),即为潮热。临床常见:表- 但热不寒的分类、特征及症状
分类 | 特征 | 症状 |
阴虚潮热 | 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五心烦热,甚至有热自深 层向外透发的感觉,又称“骨蒸潮热” |
盗汗、颧赤、口咽干燥、舌红少津 |
湿温潮热 |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病多在脾胃,因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以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得 很热,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
胸闷呕恶、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腻 |
阳明潮热 | 常于日哺阳明旺时而热甚又称“日哺潮热” | 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手足汗出、舌苔黄燥、 甚则生芒刺 |
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称为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为邪气虽不太盛,正气却也不强,邪气既不能侵入于里,正气也不能驱邪使之出表,正邪交争,两不相下的表现。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两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
(二)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属于外感寒邪。表证有汗多属于外感风邪。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加重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为盗汗,多因阴虚所致。
绝汗:(病情危重之时,大汗不止)常见于亡阴亡阳。
战汗(先见全身恶寒战栗而继之汗出)为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此外,还有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汗出仅限于头部的头汗。
(三)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表- 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疼痛 | 特点及临床意义 |
胀痛 | 疼痛伴有胀满或胀闷。多为气滞所致,在很多部位都可以出现,以胸脘、腹部为多 |
重痛 | 疼痛并伴有沉重的感觉,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多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 |
刺痛 | 刺痛即疼痛如针刺,为瘀血疼痛特点之一 |
绞痛 | 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腰痛或 小腹痛等,往往都具有绞痛的性质 |
灼痛 |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常见于两肋或胃脘部。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所致 |
冷痛 | 痛有冷感而喜暖,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的冷痛,多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 成 |
隐痛 | 疼痛并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 涩所致。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 |
掣痛 | 抽掣或牵引而痛,即为掣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
口渴与饮水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口渴多饮属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
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
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食欲与食量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多属于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多见于伤食。
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身体反而消瘦,为胃火旺盛、腐熟太过所致。
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为饥不欲食,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所致。有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尤多见于小儿,往往是虫积的征象。
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除中”,也是回光返照的一种表现。
切诊
常见病脉的脉象及主病
1、浮脉: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里证。
3、迟脉:寒证。
4、数脉:热证(舌——红舌)。
5、滑脉:痰饮、食滞、实热(舌——腻苔)。
6、涩脉:气滞、血瘀、精伤、血少(舌——有瘀点)。
7、弦脉:肝胆病。
8、浮紧脉——表寒证。
9、浮数脉——表热证。
10、弦数脉——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
11、滑数脉——痰热,痰火或内热食积(舌——黄腻苔)。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表证、里证——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辨别热性病的表证和里证,要辨清发热是否伴有恶寒,舌苔是白是黄,脉象是浮是沉。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以发热恶寒、苔薄白、脉浮,属表证;发热不恶寒、苔黄、脉数或沉滑,属里证。
(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寒证、热证——辨别疾病性质。
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津液燥涸的证候出现。一般来说,发热喜凉为有热,恶寒喜暖为有寒;口渴为有热,不渴为有寒;面赤为有热,面白为有寒;手足烦热多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舌红苔黄、脉数为有热,舌淡苔白、脉迟或紧为有寒。
(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由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一般来说,外感初期,证多属实;内伤久病,证多属虚。临床症状表现有余、亢盛的,属实;表现为不足、虚弱的,属虚。其中声音气息强者为实,弱者为虚。痛处喜按为虚,拒按为实。舌质苍老为实,胖嫩为虚。脉实有力为实,脉弱无力为虚。
(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阴证、阳证——八纲辨证的总纲。
表- 阳证和阴证的临床表现
阴虚的临床表现 |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
阳虚的临床表现 |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蜷卧嗜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或尿少肿胀,面白舌 淡 |
二、脏腑辨证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及心血瘀阻、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心阳虚与心气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功能活动衰弱为辨证要点。心阳虚证以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为辨证要
点。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心阴虚的表现,除上述
症状外,兼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血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心阴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心血瘀阻、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瘀阻证的临床表现,多见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引臂内侧疼痛,尤以左臂痛厥为多见,一般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心血瘀阻证一般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辨证要点。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多见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心火亢盛证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二)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与风热犯肺及燥热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或语言断续无力,稍一用力则气吁而喘,周身乏力,自汗出,面色㿠白,舌质淡嫩,脉虚弱等。一般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功能活动减弱为辨证要点。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阴虚火旺还可见咳痰带血,干渴思饮,午后发热,盗汗,两颧发红,舌质红,脉细数。在肺病常见症状的基础上伴见阴虚内热为辨证要点。风寒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风寒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伴有鼻流清涕,或发热恶寒,头痛身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一般以咳嗽兼见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臭痰,一般还伴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舌尖红,脉浮数。病重者可见气喘鼻扇、烦躁不安。一般以咳嗽与风热表证共见为辨证要点。燥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燥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缠喉难出,鼻燥咽干,舌尖红,苔薄白少津,脉浮细而数。并常伴有胸痛或发热头痛、身酸楚等症状。一般以肺系症状表现干燥少津为辨证要点。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咳嗽,痰量多,色白而黏,容易咯出,或见气喘、胸满、呕恶等症,舌苔白腻,脉象多滑。一般以咳嗽痰多质黏、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三)脾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脾失健运
常见食纳减少,食后作胀,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泻,时息时发,并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的临床表现。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虚下陷
常见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慢性腹泻,并见食纳减少,食后作胀,少腹下坠,体倦少气,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的临床表现。一般以脾气虚和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脾不统血
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在脾失健运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温,气怯形寒,脉沉迟而舌淡苔白。妇女则见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腰酸沉等症。一般以脾运失健的基础上伴有寒象为辨证要点。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寒湿困脾证
常见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食纳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脉迟缓而濡。一般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为基础,同时又有寒湿中遏的表现为辨证要点。脾胃湿热证
常见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厌恶油腻,恶心呕吐,体倦身重,发热,口苦,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濡数。一般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辨证要点。(四)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虚、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证临床表现常见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神情沉默,不欲饮食,或见口苦善呕,头目眩晕,脉弦,舌苔白滑。在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等症。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在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等作为辨证要点。肝火上炎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火上炎证临床表现,常见头痛眩晕,耳聋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尿黄,甚则咳血、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一般以肝脉循行所过的头、目、耳、胁部位见到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阴虚证临床表现,常见眩晕耳鸣,胁痛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阳上亢证临床表现,常见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多弦而有力。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而肾阴亏于下的症状表现作为辨证要点。肝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血虚证临床表现,常见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舌淡苔白,脉弦细。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去血的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肝风内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阳化风
临床表现常见眩晕欲仆,头胀头痛,肢麻或震颤,舌体歪斜,舌红脉弦,甚则猝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一般根据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的现象结合突然出现肝风内动的症状为辨证要点。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常见高热,肢体抽搐,项强,两眼上翻,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脉弦数。多以高热与肝风共见为辨证要点。血虚生风
临床表现常见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萎黄,肢体麻木或震颇,手足拘急,肌肉瞤动,脉弦细,舌淡少苔。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一般有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去血的濡养的症状,以及全身血虚为辨证要点。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胆湿热证临床表现,常见胁肋满闷疼痛,黄疸,小便短赤,或小便黄而浑浊,或带下色黄腥臭,外阴瘙寒滞肝脉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寒凝肝脉的临床表现常见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胀大下坠,或阴囊冷缩,舌润苔白,脉多沉弦。一般以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为辨证要点。(五)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形寒肢冷,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或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迟或两尺无力。一般以全身功能低下伴见寒象为辨证要点。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痛,舌红,脉细数。一般以肾病的主要症状和阴虚内热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肾精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肾精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常见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减退。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等。一般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殖功能减退的表现为辨证要点。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肾气不固证
临床表现常见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腰脊酸软,面色淡白,听力减退,舌淡苔白,脉细弱。一般以肾及膀胱不能固摄表现的症状为辨证要点。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常见气虚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汗出,四肢不温,恶风寒,面部虚浮,脉虚浮,舌质淡。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加重为主,伴见肺肾气虚表现为辨证要点。(六)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津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胃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胃寒证的临床表现,常见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阵阵发作,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弦。一般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同见为辨证要点。胃热(火)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胃热证的临床表现,常见胃脘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臭,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滑数。一般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辨证要点。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常见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反酸,或矢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一般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为辨证要点。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口咽发干,多以睡后明显,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并有心烦、低热、大便不调、干呕作呃,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一般以胃病常见症状伴见阴虚为辨证要点。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常见腹痛下利,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弦滑而数。一般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或下痢脓血,或下黄色稀水为辨证要点。大肠津亏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大肠津亏证的临床表现,常见大便秘结干燥,难于排出,往往数日一次,可兼见头晕、口臭等症,脉涩或细,舌红少津或可见黄燥苔。一般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辨证要点。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膀胱湿热证临床表现,常见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沥,尿色浑浊,或有脓血,或有砂石,舌苔黄腻,脉数。一般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辨证要点。心肺两虚证一般以心悸咳喘与气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心脾两虚证一般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为辨证要点。
心肾不交证以失眠,伴见心火亢盛而肾水虚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肺脾两虚证以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为主,伴随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肝火犯肺一般以胸胁灼痛、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咳嗽为辨证要点。
肺肾阴虚证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软、遗精等症与阴虚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
肝脾不调证以胸胁胀痛、易怒、纳呆等为辨证要点。
肝胃不和证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为辨证要点。
脾肾阳虚证以腰酸、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为辨证要点。
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一般以胁痛,腰膝酸软、耳鸣、遗精、阴虚内热症状为辨证要点。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虚证临床常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一般以全身功能活动低下为辨证要点。气陷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陷证临床常见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一般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诊断要点。气滞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滞证临床常见胀闷疼痛,妇女乳房胀痛。一般以胀闷疼痛为辨证要点。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逆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可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升发太过,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一般以气机逆而向上的症状为辨证要点。(二)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虚证临床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行量少,愆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一般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瘀证临床常见局部肿胀疼痛,痛如针刺,拒按,痛处固定不移,且常在夜间加重,一般伴有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舌有瘀斑、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等症状。一般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热证临床常见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不喜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脉细数,舌红绛,或见各种出血证,妇女月经前期、量多等。一般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血寒证临床常见疼痛喜暖,得暖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妇女常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愆期,色暗淡有血块等症。一般以手足、腹部等局部冷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三)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滞血瘀证临床常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等。妇女还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状。一般以病程较长和肝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
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血两虚证临床常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多以气虚与血虚的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
气不摄血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不摄血证临床常见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多以出血和气虚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和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以气不摄血证,也常可见到脾虚的症状表现。
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气随血脱证临床常见大量出血的同时,见面色㿠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或弱等症。多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四)津液不足证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津液不足证临床常见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少津或无津,皮肤干燥,甚或干瘪,或见下肢痿弱,或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脉多细数。若因高热灼伤津液的,并见心烦、渴饮、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症状。若气阴两伤,则并见气短、神疲、舌色较淡、苔少或光剥无苔、脉虚无力的症状。多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