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七节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一、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制剂
特点 | 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药效稳定 | |||
释药原理 | 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渗透压、离子交换机制 | |||
缓、控释制剂的分类 |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 扩散、溶蚀作用 | ||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 控制囊膜的厚度、微孔的孔径及微孔的弯曲度 | |||
乳剂分散型缓释制剂 | 具有一定屏障作用达到缓释目的 | |||
注射用缓释制剂 | 制成油溶液型或混悬型 | |||
缓释膜剂 | 多聚物膜 | 对药物的释放具有延缓作用 | ||
渗透泵式控释制剂 | 渗透压原理,释放速度与 pH 无关 | |||
胃滞留型缓释、控释制剂 | 定位释药 | |||
不宜制成缓 释、控释制剂的药物 | ①生物半衰期很短(小于 1 小时)或很长(大于 24 小时)的药物。 ②单服剂量很大(大于 1g)的药物。 ③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 ③需在肠道中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
|||
质量要求 | 检查释放度 |
(二)靶向制剂
部位分类 |
一级靶向 | 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 | |
二级靶向 | 靶部位的特殊细胞释药 | ||
三级靶向 | 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 | ||
作用方式分类 | 被动靶向制剂 | 微囊,微球或脂质体,作为异物吞噬(自然靶向制剂) | |
主动靶向制剂 | 前体药物 | 前体抗癌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物等 |
修 饰 的 药物载体 |
①修饰的脂质体 |
长循环脂质体能避免吞噬,延长时间 | ||
免疫脂质体能接上抗体,识别靶细胞 | ||||
糖基脂质体导致分布不同 | ||||
②修饰的微球,又称免疫微球,用于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标 记和分离细胞 |
||||
③其他,如修饰的微乳、纳米球等 | ||||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 ①磁性制剂;②栓塞靶向制剂;③热敏靶向制剂;④pH 敏感靶向制剂。 |
二、中药制剂新技术
(一)环糊精包合技术
含义 | 系指将药物分子包藏于环糊精分子空穴结构内形成环糊精包合物的技术 |
特点 |
①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②增加药物的溶解度;③减少药物的刺激性,掩盖不良气味;④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⑤使液体药物粉末化而便于制剂 |
(二)固体分散技术
含义 | 药物与载体混合制成的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制备成固体分散体的技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
特点 |
优点:①达到不同的释药目的;②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③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刺激性 |
缺点:久贮可能出现药物晶型改变、重结晶、结晶粗化、药物溶出度降低等老化现象。 | |
分类 |
①分散状态分类:低共熔混合物(微晶形式分散)、固态溶液(分子形式分散)、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透明状)、共沉淀物(非结晶)。 ②按药物的释放特点可分为速释型固体分散体、缓释、控释型固体分散体、肠溶型固体分散体。 |
常用载体 |
水溶性载体材料:①水溶性大,作为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出速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②常用材料:高分子聚合物(聚乙二醇、聚维酮)、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糖类(山梨醇、蔗糖)等。 |
难溶性载体材料:难溶于水,常被作为缓释、控释型固体分散体的载体。常用材料:纤维素衍生物、聚丙烯树脂类等 | |
肠溶性载体材料:在胃内强酸条件下不溶解,不受消化酶破坏,在体液中可溶胀,在小肠液、弱酸或碱性条件下可溶,常用来制备肠溶型固体分散体。 常用材料:纤维素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素酞酸酯)、聚丙烯树脂类(如聚丙烯树脂Ⅱ、Ⅲ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