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预习笔记

第一章 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第一节 中药和中药临床应用
一、历代本草代表作
 
专著 年代 载药 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 365 载药 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中药学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 730 载药 730 种,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新修本草》 隋唐 850 载药 850 种,开创图文对照法的先例,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世
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宋代 1746 载药 1746 种,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方药并收,医药结合
《本草纲目》 明代 1892 载药 1892 种,按自然属性分列,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
遗》
清代 921 新增 716 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 当代 8980 总结了 2000 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载药最多

二、中药性能与功效
(一)药性理论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二)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温热药属阳,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脘腹冷痛投性热的附子干姜。温热药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亦有伤阴助火之害。寒凉药属阴,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如发热口渴投性寒的石膏板蓝根。寒凉药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亦有伤阳助寒之弊。
(三)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五味 作用特点 不良作用
酸、涩 收敛固涩,如五味子乌梅 多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慎用
 
 
能泄、能燥、能坚。①泄:通泄如大黄,降泄如苦杏仁赭石,清泄如黄连栀子
②燥: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如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
③坚阴: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坚厚肠胃如黄连(少量用)。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中,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甘草黄芪饴糖等。
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
中满气滞者慎用
渗湿利水,如茯苓猪苓等。 亦能伤津,阴虚津亏者慎用
能散、能行。具发散(荆芥薄荷)、行气(香附)、活血
川芎
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昆布芒硝等。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高血压,动脉硬化,脾虚便溏者慎用


(四)升降浮沉
概念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炮制、配伍会影响)
 
 
 
确定依据
轻重质地 花、叶类--质轻--多主升浮(菊花桑叶);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多主沉降
(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
 
气味厚薄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气薄(寒、凉、微寒、平)者降,气厚(热、温)者浮。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苏叶),味厚气薄者沉而降(黄连黄柏),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
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浮萍
药物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药物效用
升浮类-阳-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如:桔梗
沉降类-阴-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如:白前
升浮二性:胖大海(宣肺、通便)、前胡(散风热、降气祛痰)
临床应用 顺其病位、逆其病势、气机运行特点
(五)归经
概念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
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理论基础
  1. 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 经络学说:即论述人体经络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确定依据 药物特性和药物疗效
(六)有毒与无毒
 
概念
“毒”,在中药学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物之能害人即为毒,这是狭义的毒,似指今之药物
不良反应。广义的“毒”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广义的“毒”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
确定依据 ①是否含有毒成分(砒石马钱子);②整体是否有毒;③用量是否适当(人参大黄山药浮小麦)。
影响因素 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
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等。
引起不良反应的
原因
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
辨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
(七)中药功效的分类与主治病症
分类 定义 具体内容
 
 
对因功效
 
 
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
祛邪: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扶正:补气、助阳、滋阴、养血
调理脏腑或气血:疏肝、活血、宣肺、和中、
理气、安神、开窍、潜阳、息风
消除病理产物:消食、化瘀、排石
对症功效 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止痛、止血、止呕、止咳、止汗、涩肠止泻、
涩精止遗
对病证功效 对疟疾、赘疣、痹症、鼻渊、黄疸、
肺痈等
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
痈排脓、驱杀绦虫
对现代病症功效 对西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
糖尿病、肿瘤等病证有明显的疗效
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
半枝莲抗肿瘤

三、中药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乌头、苍耳子、相思子、柏子仁
  2.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甘草、地黄、黄柏酒制和盐炙
  3. 增强药物疗效:“逢子必炒”。煅炉甘石、蜜炙紫菀、胆汁制天南星
  4. 便于调剂和制剂:切制、分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使其质地酥脆而便于调剂。
  5. 提高中药净度,确保用药质量和剂量:分离杂质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和霉败品保证配方剂量的准确和药物的洁净。
(二)炮制常用辅料及作用
1.液体辅料及作用
辅料 作用 代表药材
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引药上行),矫味矫臭;浸多用白酒,炙则多用黄酒 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丹参
川芎、金钱白花蛇、乌梢蛇
 
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能促进生物碱有效成分的煎出,提高疗效。能降低芫花、大戟毒性。 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三棱、莪术、香附柴胡郁金
蜂蜜 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矫味矫臭,调和药性。 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
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
 
盐水
 
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泽
泻、沙苑子
姜汁 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经姜制后能
抑制寒性,增效减毒。
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天麻栀子
麻油 润燥通便,解毒生肌;经麻油制后可使坚硬药物酥脆
或降低药物毒性。
蛤蚧马钱子三七及动物骨类
备注 其他液体辅料:吴茱萸汁(黄连)、白萝卜汁(芒硝)、羊脂油(淫羊藿)、鳖血(柴胡)、山羊血、
石灰水、甘草汁(吴茱萸远志)、黑豆汁(何首乌)及其他药汁等。

2.固体辅料及作用
辅料 作用 代表药材
稻米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与药物共制,可增
效减毒,降低刺激和毒性
党参斑蝥、红娘子
麦麸 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去除不良气味、吸油质(煨法) 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
常用灶心土、黄土、赤石脂等,其中灶心土温中和胃、止血、
止呕,涩肠止泻
白术当归山药
河砂 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另可破坏药物毒性成分,易于除去非药用部分(导热) 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
马钱子鸡内金
滑石 利尿,清热,解暑 刺猬皮、鱼鳔胶、水蛭
蛤粉 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烫制阿胶
(三)炮制与药物成分
成分 影响与措施
生物碱类 制毒、增效、增加溶出
苷类 减少水解少泡多润,杀酶保苷、酒制提高溶解度
挥发油类 易挥发,少加热或不加热,迅速加工
鞣质类 不耐热,易被氧化,忌铁器;炒炭止血、止泻
有机酸类 易溶于水,少泡多润
油脂类 润肠滑肠,去油制霜,低温冷藏防“酸败”
 
糖类 少用水处理或少泡多润,蜜制
蛋白质、氨基酸类 加热易变性-减毒,一般生用为宜(雷丸

四、中药配伍与方剂
(一)中药的配伍及应用原则
  1. 配伍的目的:中药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2. 单味药配伍
七情 内容 应用原则
单行 人参一味补气固脱 不增效或减毒,也不增毒或减效
相须 功效类似:石膏+知母麻黄+桂枝附子+干姜 增效
相使 一药为主,一药为辅:黄芪+茯苓 增效
相畏/相杀 半夏生姜生姜半夏 减毒
相恶 人参莱菔子 减效
相反 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乌头反半夏甘草甘遂 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二)方剂与组方原则
  1. 组方原则
方剂组成 作用特点
君药 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臣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
治疗兼病或兼证
 
 
佐药
 
佐助药
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佐制药 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反佐药 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使药
引经药 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 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1. 组成变化(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剂型更换)
  1. 药味加减变化:①佐使药的加减:因佐使药在方中的药力较小,不易引起其功能的根本改变,所以其加减是在主证不变的前提下,对某些药进行增减,以适应治疗某些次要兼证的需要。②臣药的加减:其加减改变了原方的配伍关系,使方剂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
  2. 药量加减变化:此变化即方剂的药物组成不变,而各药的用量改变,导致其功能和主治病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3. 剂型更换变化:中药制剂种类较多,各有特点。同一方剂,由于配制的剂型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但这种差异只是药力大小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轻重缓急之分而已。(丸剂效缓适合轻症,汤剂适合急症、重症)。
五、中药化学成分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1.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相似相溶原理。“相似”指的是极性相似,即所用溶剂的极性要与所提取成分的极性相似。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难溶于非极性溶剂。
提取方法 特点
浸渍法 适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但出膏率低
 
渗漉法 适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中药提取效率高,不加热,不破坏成分。
该法消耗溶剂量大、费时长,操作比较麻烦
煎煮法 适用于易溶于水且耐热的成分,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的中药材不宜用
回流提取法 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且溶剂消耗量大,操作麻烦
连续回流提取法
(索氏提取器)
弥补了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麻烦的不足,但此法耗时较长
水蒸气蒸馏法 适于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升华法 适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如从樟木中提取樟脑,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超声提取法 不会改变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为有效成分的提取常用方法之一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适于对热不稳定物质,极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可作为超临界流体的物质中二氧化
碳(CO2)最为常用
  1.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原理 方法
溶解度差别 ①结晶与重结晶;②醇提水沉法、水提醇沉法;③酸提碱沉法、碱提酸沉法;④沉淀法
分配比不同 ①液液萃取法;②柱色谱法;③pH 萃取法;纸色谱法。
 
吸附性差别
(分物理、化学、半化学吸附)
简单吸附(活性炭属于物理吸附中的非极性吸附)
吸附柱色谱(①硅胶、氧化铝属于物理吸附中的极性吸附;②聚酰胺属于半化学吸附中的氢
键吸附,③碱性氧化铝属于化学吸附)
大孔树脂吸附色谱法(分子筛+选择性吸附--氢键吸附、范德华力)
高效液相色谱法
分子大小差别 ①凝胶色谱法;②膜分离法;③大孔树脂色谱法(分子筛+选择性吸附--氢键吸附、范德华力)。
解离程度不同 离子色谱法
沸点差别 分馏法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结构研究方法 作用
质谱(MS) 用电喷雾电离或电子轰击电离等技术测定分子量和求算分子式
红外光谱(IR) 基于分子振动原理鉴定特征官能团的种类及其大致的周围化学环境
紫外一可见吸收
光谱(UV-Vis)
得到分子中的骨架类型、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谱
氢核磁共振(1H-NMR) 利用化学位移和偶合常数得到氢原子(质子)、碳原子的类型、数目、互相连接方式、周围化学环境及构象、构型的结构信息。
碳核磁共振(13C-NMR)

六、中药剂型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需要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一)剂型分类
  1. 按物态分类:①液体制剂;②固体制剂;③半固体制剂(软膏剂、乳膏剂);④气体制剂。
  2. 按分散系统分类:①真溶液型液体制剂;②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③乳浊液型液体制剂;④混悬液型液体制剂(洗剂)。
  3. 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①经口服给药制剂;②经直肠给药的剂型(栓剂);③经注射给药的剂型;④呼吸道给药的剂型;⑤经皮肤给药的剂型;⑥经黏膜给药的剂型(舌下片)。
  4. 按制备方法分类:①浸出制剂;②无菌制剂。
(二)剂型与疗效关系
  1.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多数药物改变给药途径和剂型后,药物的性质不会改变,但有些药物会因剂型或给药途径的改变而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口服制剂为泻下制剂,而静脉注射则为镇静、解痉制剂。
  1.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速率
同一种药物因剂型、给药方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作用速率,通常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物起效快慢顺序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急症患者宜选用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
  1.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安全性
中药制剂的使用安全风险的高低顺序通常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给药>外用给药,因此,能够选择口服给药剂型时,一般不选择注射给药;能够选择肌内注射给药剂型时,一般不选择静脉注射给药剂型。

七、中药体内过程及中药药理毒理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药物吸收以后在体内所发生的过程称为药物的配置;代谢和排泄过程又称为药物的消除。
1、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除血管内给药外,药物应用后都要经过吸收才能进入体内。不同给药途径与方法可能有不同的体内过程。口服药物的吸收部位主要是胃肠道;非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部位包括肌肉组织、口腔、皮肤、直肠、肺、鼻腔和眼部等。
影响因素:
  1. 生理因素:①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②胃排空速率;③其他:胃肠本身的运动以及食物。
  2. 药物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脂溶性大的药物和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吸收较好。②药物的溶出速度,难溶性药物溶出是吸收的限制因素,可通过减小粒径、用药物亚稳定型晶体、制成盐类和固体分散体等方法加快溶出。
  3. 剂型因素:①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②剂型: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快慢顺序一般为: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口服制剂药物吸收的快慢顺序一般为: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
>片剂>包衣片;③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
2、分布
分布是药物吸收后,由循环系统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影响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透过血管壁,游离型药物则能自由向组织器官转运。(2)血液循环和血管透过性:药物分布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血液循环的速度,其次是毛细血管通透性。(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的选择性分布主要取决于生物膜的转运特性,其次是药物与不同组织亲和力的不同。(4)血脑屏障(脂溶)与血胎屏障(随着胎儿生长通透性增加)。
3、代谢
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在肝脏,但代谢也发生在血浆、胃肠道、肠黏膜、肺、皮肤、肾、脑和其他部位。
影响因素:(1)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所引起代谢的差异通常与首过效应有关;(2)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3)生理因素:性别、年龄、个体差异、饮食及疾病状态等。
4、排泄
排泄系指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其次是胆汁排泄。也可由乳汁、唾液、汗腺等途径排泄。药物的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不被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脂溶性非解离易吸收)和肾小管分泌(主动转运过程)。
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药物代谢物,在小肠中重新吸收进入肝门静脉的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二)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
常用术语 含义与应用
1、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一级速度过程 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零级速度过程 药物的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血药浓度无关
 
  受酶活力限制的
速度过程
当药物浓度较高而出现酶活力饱和时的速度过程,亦称米氏动力学过程
2、隔室模型 根据药物在体内分布速度的差异,将机体分化为若干隔室或称房室(将体内
血药浓度相同的分布区域看作同一隔室,主要有单室模型和双室模型)
(三)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常用参数 含义与应用
速率常数(K 是描述药物转运(消除)速度的重要的动力学参数
生物半衰期(t½) 体内药量或者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用于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参
表观分布容积(V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反映药物的分布特性。
体内总清除率(TBCL)
或清除率 Cl
单位时间内从机体或器官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物。
其单位为:体积/时间
 
 
 
生物利用度
1、生物利用程度:是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多少,可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AUC)表示。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比率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当参比制剂是静脉注射剂时,则得到的比率为绝对生物利用度。
2、生物利用速度: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快慢,常用达峰时间(t max)来比较制剂间的吸收快慢。
3、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指标:Cmax、tmax 和 AUC
生物等效性 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对药物动力学主要参数(如 AUC 和 Cmax)进行统计学分析。

第二节 中药药品标准
一、我国药品标准的组成凡例
1.精确度 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如:①称取“0.1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 0.06~0.14g;②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 1.5~2.5g;③称取“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 1.95~2.05g;④称取“2.00g”系 指称取重量可为 1.995~2.005g;⑤“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⑥“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⑦“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⑧“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⑨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2.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 0.3mg 以下的重量;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 1 小时后进行;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 30分钟后进行。
3.试验时的温度,未注明者,系指在室温下进行;除另有规定外,应以 25℃±2℃为准。 

二、中药质量标准内容
中药质量标准主要包含真实性鉴定、安全性检查、有效性评价等内容。
(一)中药的真实性鉴定
中药真实性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基原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
形状 党参(狮子头);防风(蚯蚓头);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苦杏仁饮片(心形)
 
 
质地
质松泡:丹参南沙参甘松、生晒参;粉性:山药半夏白芷浙贝母
韧性强:桑白皮葛根;黏性大:黄精、地黄;
角质样:红参、淡附片、延胡索天麻
 
断面
朱砂点(茅苍术);大黄(星点);何首乌(云锦状花纹);商陆(罗盘纹);
筋脉点:牛膝牛膝
 
  菊花心:黄芪甘草白芍等;
金井玉栏:黄芪板蓝根桔梗
车轮纹:防己大血藤等;
 
 
 
 
 
 
 
水试
西红花:水染成黄色,药材不变色。水浸,可见橙黄色呈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
无沉淀。柱头呈喇叭状,有短缝;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
秦皮:水浸,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苏木:投热水中,水显鲜艳的桃红色;
葶苈子/车前子:加水浸泡,则种子变黏滑,且体积膨胀;
通草:遇水表面显黏性;
熊胆粉:投入清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黄色线状下沉而短时间内不扩散;
蛤蟆油:用温水浸泡,膨胀度不低于 55;
葶苈子:南葶苈子膨胀度不低于 3,北葶苈子膨胀度不低于 12;
乳香: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海金沙:粉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始逐渐下沉;
 
 
 
 
 
火试
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有油状物流出,灰烬白色;
沉香:燃烧时有浓烟及强烈香气,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
乳香:燃烧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
海金沙:火烧有爆鸣声且有闪光(有明亮的火焰);
青黛:火烧产生紫红色烟雾;
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
血竭:火燃烧则产生呛鼻的烟;
冰片:具挥发性,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理化鉴定
物理常数测定:蜂蜜的相对密度在 1.349 以上,薄荷油为 0.888~0.908;冰片(合成龙脑)的熔点                                                为 205℃~210℃;肉桂油的折光率为 1.602~1.614;天竺黄规定检查体积比等。
微量升华:大黄薄荷牡丹皮徐长卿斑蝥
(二)中药的安全性检测
有害物质种类 药材或成分
内源性有毒、有害物质 肾毒性成分马兜铃 天仙藤、马兜铃细辛朱砂莲;关木通、广防已、木香
肝毒性成分吡咯里西
啶生物碱
千里光、佩兰
双重作用成分 朱砂雄黄、信石、乌头碱、苦杏仁苷、士的宁、斑蝥素等
 
 
 
外源性有害物质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石膏芒硝地龙、玄明粉、甘草黄芪西洋参丹参白芍金银花
枸杞子山楂阿胶、银杏叶、黄芩连翘牡蛎
农药残留量 人参西洋参甘草黄芪
 
黄曲霉毒素
九香虫、土鳖虫大枣马钱子地龙肉豆蔻延胡索全蝎决明子麦芽远志陈皮使君子柏子仁胖大海、莲子、桃仁蜈蚣、蜂房、
槟榔酸枣仁僵蚕薏苡仁水蛭
二氧化硫残留量 牛膝山药党参、粉葛、白及白术白芍天冬天花粉天麻
(三)中药的有效性评价
含叶量检查:穿心莲薄荷药材含叶量不得少于 30%;广藿香药材含叶量不得少于 20%。
(四)其他检测
 
纯度检查
(1)杂质检查 广藿香不得过 2%,金钱草不得过 8%,清半夏和姜半夏白矾(辅料)含量分别不得
过 10.0%和 8.5%。正常不超过 3%。
(2)水分测定 第一法费休氏法
 
    第二法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如三七、广枣等
第三法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如厚朴花、蜂胶等第四法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如肉桂肉豆蔻砂仁
第五法气相色谱法,如辛夷
人参不得过 12.0%,红花不得过 13.0%。有些饮片是原药材经过加热炮制而来,水分会相应减少。《中国药典》中规定:王不留行不得过 12.0%,炒王不留行不得过 10.0%;阿胶不得过 15.0%,阿胶珠不得过 10.0%。
一般饮片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 7%~13%。蜜炙品不得过 15%;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均不得过 13%: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过 10%。
(3)灰分测定 规定当归总灰分不得过 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 2.0%;秦艽总灰分不得过 8.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 3.0%等。
(4)色度检查   白术  

三、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一)药物制剂不稳定性的类型
1、化学不稳定:2、物理不稳定:3、生物学不稳定。
(二)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处方因素:①pH 的影响;②溶剂、基质及其他辅料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延缓水解)
2、制剂工艺
3、贮藏条件:①温度;②光线;③氧气和金属离子;④湿度和水分;⑤包装材料
(三)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①调节 pH;②降低温度;③改变溶剂;④制成干燥固体。
2、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避光;③驱逐氧气(加热、加惰性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驱逐空气);④添加抗氧剂;⑤控制微量金属离子;⑥调节 pH。

第二章 中药材生产和中药饮片炮制

第一节 中药材生产
一、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
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来源于不同种,甚至为不同属或不同科。如柴胡 2 种、大黄 3 种、甘草 3
种、秦艽 4 种、海马 5 种、川贝母 6 种、石决明 6 种(同科同属不同种);葶苈子(同科不同属);珍珠青黛(不同科)等。
二、中药材产地
怀药 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浙药 浙 XX、杭 XX、杭菊花、杭麦冬浙贝母、温郁金白术白芍延胡索玄参山茱萸
川药 川 XX;黄连附子黄柏厚朴
贵药 天冬天麻黄精杜仲
云药 三七木香重楼茯苓
藏药 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红景天
关药 人参鹿茸细辛五味子防风、关黄柏龙胆
北药 山西(党参)、河北(黄芩板蓝根大青叶知母)、内蒙古(麻黄黄芪甘草
华南药 江苏(苍术薄荷)、安徽(牡丹皮木瓜)、江西(枳壳)、福建(泽泻
广药 广东(阳春砂、巴戟天)、广西(蛤蚧肉桂)、益智仁槟榔
西北药 甘肃(秦艽大黄当归)、新疆(紫草)、宁夏(枸杞子
口诀:河南:四大怀药在河南,牛山菊花遍地黄。浙八味:杭菊麦冬白芍术、玄参元胡金贝母。
 
三、中药材的采收
各类中药 入药部位 一般采收原则 特殊举例
 
 
 
 
 
 
植物类
根及根茎类 秋冬两季;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
时采收
党参春季采,甘草开花前期采,半夏、延胡
索、浙贝母太子参等夏季采
茎木类 秋、冬两季 苏木、降香、沉香(全年)
皮类 春末夏初 杜仲黄柏(环剥技术)
叶类 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 桑叶(秋冬)
 
 
花类
含苞待放:金银花辛夷丁香
槐米
 
 
红花: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
花初开时:洋金花槐花
花盛开时:菊花、西红花
果实种子类 自然成熟时或将近成熟时 霜后(山茱萸川楝子)/未成熟(枳实青皮
全草类 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 茵陈(春天)/花茵陈(秋季)
四、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加工方法 目的 特殊举例
拣、洗 去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具芳香味的不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
切片 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
的不宜切片干燥
不宜切片,如:当归川芎
蒸、煮、烫 使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利于
干燥,使酶失去活力
白芍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
烫;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揉搓 使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
柔软或半透明
玉竹
发汗 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 杜仲玄参茯苓续断厚朴秦艽

第二节 中药饮片的净制和切制
净制包括 ①挑选;②筛选;③风选;④水选;⑤磁选。
去除非药用部位的方法 ①去残根:②去残茎;③去皮壳;④去心(巴戟天、根皮如白鲜皮等);⑤去毛(骨碎补金樱子鹿茸枇杷叶);⑥去核(山茱萸);⑦去瓤(枳壳橘红、瓜蒌皮);⑧去枝
梗;⑨去头尾;⑩去残肉(龟甲珍珠母、牡蛎等)。
饮片切制的
主要目的
①便于有效成分煎出;②利于炮炙;③利于调配和制剂;④利于贮存;⑤便于鉴别。
 
常用的水处理软化方法
①淋法(全草类、叶类、果皮类);②淘洗法(五加皮、瓜蒌皮);③泡法(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如三棱、山药川乌川芎木香防己何首乌泽泻);④漂法(漂去有毒成分、盐分及腥臭异味如川乌肉苁蓉昆布海藻);⑤润法(大黄何首乌、泽
泻、槟榔山药天花粉);⑥其他软化方法(黄芩木瓜蒸后切片)。
常见的饮片类型 ①片(厚片:山药天花粉茯苓甘草黄芪南沙参等);②丝(宽丝:枇杷叶淫羊藿、冬瓜皮、瓜蒌皮等);③段;④块(又称丁,如阿胶丁);⑤颗粒(贝壳类);⑥粉末
三七)。

第三节 常用饮片炮制方法和作用
 
 
 
1.炒法
 
清炒法
炒黄-杀酶保苷 牛蒡子、白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槐花
炒焦-止泻 山楂槟榔栀子
炒炭-止血 大蓟蒲黄干姜荆芥(产生)
 
加固体辅料炒
麸炒 枳壳 苍术
米炒   斑蝥  
土炒 白术山药(两者还均可麸炒)
 
    砂炒   马钱子骨碎补鸡内金鳖甲  
滑石粉炒   水蛭  
蛤粉炒 阿胶
 
 
 
2.炙法
酒炙 白芍当归蕲蛇川芎大黄丹参黄连
醋炙 甘遂延胡索柴胡 香附乳香  
盐炙 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
姜炙 厚朴竹茹
蜜炙 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马兜铃
油炙 淫羊藿蛤蚧三七
 
3.煅法
质地酥脆便于煎出
明煅法 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
煅淬法(酒、醋、药汁) (代)赭石(醋)、自然铜(醋)、炉甘石(水)
扣锅煅法 血余炭(改变药性)
 
4.蒸、煮、燀法
蒸法(补益) 天麻、地黄(改变药性)、人参何首乌黄芩黄精
煮法(减毒) 藤黄(豆腐)、川乌附子吴茱萸甘草 远志甘草  
燀法 苦杏仁白扁豆
 
 
 
5.其他制法
复制法 半夏天南星
发酵法 神曲
发芽法 麦芽(18-25℃,42-45%含水量,85%发芽率)
制霜法 巴豆-去油、西瓜霜(芒硝)-渗析;
煨法 肉豆蔻(麦麸/滑石粉/面粉)、木香(吸油纸)
提净法 芒硝(萝卜水)
水飞法 朱砂雄黄

一、炒法
(一)清炒法
 
 
 
 
 
 
 
 
 
炒黄
牛蒡子
文火
①生牛蒡子: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
②炒牛蒡子:缓和寒滑之性,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芥子
文火
①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多用于胸闷肋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
②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
王不留行中火 ①生品长于消痈肿,用于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
②炒王不留行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且走散力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莱菔子文火 ①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②炒莱菔子变升为降,改变了涌吐痰涎的副作用,既缓和了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苍耳子中火 ①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
②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槐花 文火+中火
①生用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
②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有杀酶保苷作用。其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槐花炭而强于生品,多用于脾胃虚弱的出血患者。
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涩性增加,以止血力胜。(炭止血)
 
 
炒焦
 
 
山楂
山楂长于活血化瘀。
②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
③焦山楂酸味减弱,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炒焦止泻)
山楂炭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炭止血)
 
   
 
栀子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
②栀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弱者可用焦栀子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
 
 
 
槟榔
①生槟榔力峻,杀虫破积、降气行水,截疟力胜。
槟榔炒后可缓和药性,以免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并能减少服后恶心、腹泻、腹痛的副作用。
③焦槟榔和炒槟榔作用相似,长于消食导滞。
备注:炒槟榔较焦槟榔作用稍强,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身体素质较差者可选用焦槟榔
 
 
 
 
 
 
炒炭
 
大蓟
①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强。
大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炭止血)
 
蒲黄
蒲黄味甘性平,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能。
蒲黄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炭止血)
 
荆芥
荆芥多生用具有解表散风的功能。
②炒荆芥具有祛风理血的作用,可用于妇人产后血晕。
荆芥炭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炭止血)
 
干姜
干姜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尤为适宜,用于回阳救逆。
②姜炭长于止血温经。(炭止血)
炮姜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
(二)辅料炒
 
 
 
麸炒
 
枳壳
枳壳辛燥,作用较强,偏于行气宽中除胀。
②麸炒枳壳可缓和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
 
苍术
①生苍术温燥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
②麸炒苍术,缓和燥性,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
③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炒焦止泻)
 
米炒
 
斑蝥
①生品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
②米炒斑蝥毒性降低,其气味得以矫正,可内服。
 
 
 
土炒
 
白术
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
②土炒白术借土气助脾,补脾止泻力胜。(土止泻)
③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胀作用。
 
山药
山药补肾生精,益肺阴为主。
②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用于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土止泻)
③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为主,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
 
 
 
 
砂炒
 
马钱子
马钱子生品,毒性剧烈,而且质地坚硬,仅供外用。
②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可供内服。(士的宁含量下降)
 
骨碎补
骨碎补有疗伤止痛,补肾健骨的功能。
②砂炒骨碎补,质地松脆,易于除去鳞片,便于制剂和调剂,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为主。
 
鳖甲
鳖甲养阴清热,潜阳息风之力较强。
②醋鳖甲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臭矫味,醋制还能增强药物入肝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
 
   
鸡内金
①炒鸡内金和砂炒鸡内金质地酥脆,便于粉碎,矫正不良气味,并能增强健脾消积的作用。
②醋鸡内金质酥易脆,矫正了不良气味,有疏肝助脾的作用。
滑石粉炒  
水蛭
水蛭生品有小毒,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
②烫水蛭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
 
蛤粉炒
 
阿胶
阿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能。
②蛤粉炒阿胶降低了滋腻之性,质变酥脆,利于粉碎,同时也矫正了不良气味,善于益肺润燥。

二、炙法
 
 
 
 
 
 
 
 
 
 
酒炙
 
 
大黄
①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②酒大黄: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③熟大黄: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④醋大黄:消积化瘀; ⑤清宁片:缓泻不伤气,逐瘀不败正。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炭止血)
 
黄连
①酒黄连:引药上行,善清头目之火。②姜黄连: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止呕作用。
③萸黄连:寒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
 
 
当归
当归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②酒当归: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
③土炒当归:既能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土止泻)
当归炭:具有止血和血作用。(炭止血)
川芎 川芎:能引药上行,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作用
蕲蛇 蕲蛇: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的作用
 
 
白芍
①炒白芍: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主。
②酒白芍:善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
③醋白芍:引药入肝,敛血养血、疏肝解郁的作用最强。
④土炒白芍:可借土气入脾,增强养血和脾、止泻作用。(土止泻)
丹参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清心除烦,通血脉的功能。
②酒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功能增强。
 
 
 
 
 
醋炙
甘遂 甘遂:毒性减低,峻泻作用缓和。
延胡索 ①醋延胡索:行气止痛作用增强。(形成盐,提高生物碱类煎出)
②酒延胡索: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柴胡 ①醋柴胡:升散之性缓和,疏肝止痛增强;
②鳖血柴胡:填阴滋血,增强清肝退热作用。
乳香 乳香:刺激性缓和,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功效(5kg)
 
香附
①醋香附:疏肝止痛作用增强,能消积化滞
②四制香附:以行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生姜汁、米醋、黄酒、食盐水闷润)
③酒香附:能通经脉,散结滞
 
 
 
盐炙
杜仲 杜仲:引药入肾,直达下焦,温而不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增强。
黄柏 ①盐黄柏:可引药入肾,增强滋肾阴、退虚热;
②酒黄柏:可降低苦寒之性,引药上行,清血分湿热。
车前子 ①炒车前子:提高煎出效果。②盐车前子:泻热利尿而不伤阴,并引药下行。
 
泽泻
①盐泽泻:引药下行,并能增强泻热作用,利尿而不伤阴。
②麸炒泽泻:寒性稍缓,长于渗湿和脾,降浊以升清。
 
蜜炙
黄芪 黄芪:益气补中。
甘草 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
 
   
 
麻黄
①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
②蜜麻黄: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力胜。
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④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咳喘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马兜铃 马兜铃:能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减少呕吐的副作用
枇杷叶 枇杷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油炙
淫羊藿 淫羊藿:能温散寒邪,补肾助阳。(羊脂油 20kg)
蛤蚧 ①油酥蛤蚧:酥制后易粉碎,腥气减少。
②酒蛤蚧:质脆易碎,矫臭矫味,可增强补肾壮阳作用。
三七 三七:止血化瘀作用较弱,以滋补力胜。(食用油炸)
 
姜炙
厚朴 厚朴: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竹茹 竹茹:能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三、煅法
 
 
明煅
白矾 枯矾:涌吐作用减弱,增强收涩敛疮、止血化腐的作用、增强止血止泻作用
牡蛎 牡蛎:增强了收敛固涩作用
石决明 石决明:咸寒之性降低,平肝潜阳的功效缓和,增强了固涩收敛、明目作用
石膏 石膏:具收敛、生肌、敛疮、止血的功能
 
 
煅淬
赭石 赭石:降低了苦寒之性,增强了平肝止血作用
自然铜 自然铜:可增强散瘀止痛作用
 
炉甘石
①煅炉甘石:煅淬水飞后,质地纯洁细腻;
②制炉甘石:增强清热明目,敛疮收湿的功效。
扣锅煅 血余炭 血余炭:具有止血作用(炭止血)

四、蒸、煮、燀法
 
 
 
 
蒸法
何首乌 何首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黑豆汁蒸)
黄芩 黄芩:借黄酒升腾之力;可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
地黄 熟地黄:药性由寒转温,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能(酒蒸)
黄精 ①蒸黄精:补脾润肺益肾功能增强;②酒黄精:能助其药势,使之滋而不腻。
人参 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天麻 天麻:便于软化切片,杀酶保苷
 
 
 
 
 
煮法
藤黄 制藤黄: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川乌 川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附子
①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砂炒)
②淡附片: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甘草+黑豆煮)
 
吴茱萸
①制吴茱萸:能降低毒性,缓和燥性(甘草
②盐制吴茱萸:宜用于疝气疼痛
 
远志
①制远志:消除刺喉麻感,以安神益智为主(甘草
②蜜远志:增强润肺化痰止咳作用
 
燀法
 
苦杏仁
①燀苦杏仁: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
②炒苦杏仁:长于温散肺寒,并可去小毒
 
  白扁豆 白扁豆:生用清暑、化湿力强。②扁豆衣:健脾作用较弱,偏于祛暑化湿。
③炒扁豆:偏于健脾止泻
五、其他制法 (发神曲,制半天,煨香豆,沥干油)  
 
 
复制
半夏 ①清半夏:燥湿化痰为主(白矾);②姜半夏:增强降逆止呕作用(生姜+白矾
③法半夏:偏于祛寒痰,具有调和脾胃作用(甘草+生石灰)
 
天南星
①制南星:毒性降低,燥湿化痰的作用增强(生姜+白矾
②胆南星:毒性降低,温化寒痰转为清化热痰
 
发酵
 
神曲
①生六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②麸炒六神曲:以醒脾和胃为主。
③炒神曲:健脾悦胃功能增强,发散作用减少。④焦六神曲:消食化积力强。
发芽 麦芽 麦芽:增强了消食化滞、止泻的作用。
 
制霜
巴豆 巴豆霜:毒性降低,泻下作用得到缓和(去油制霜)
西瓜霜 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渗析制霜)
 
肉豆蔻 肉豆蔻: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固肠止泻的功能
木香 木香:除去部分油质,涩肠止泻作用增强
提净 芒硝 芒硝:提高其纯净度,缓和其咸寒之性,增强润燥软坚,消导,下气通便之功
 
水飞
朱砂 水飞朱砂:可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
雄黄 水飞雄黄:使药粉极细和纯净,毒性降低
 
干馏
竹沥 清热豁痰、镇惊利窍;痰家之圣剂
蛋黄油 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烧伤,湿疹,耳脓,疮疡已溃
 
制绒
 
艾叶
①艾绒:便于制剂和应用;②醋艾叶: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增强逐寒止痛。
艾叶炭:辛散之性大减,对胃的刺激性缓和,温经止血的作用增强;
④醋艾炭:温经止血的作用增强。
拌衣 灯心草 朱砂拌灯心:以降火安神力强。②青黛拌灯心:偏于清热凉血。
 

第三章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一节 生物碱
一、生物碱的碱性
  1. 生物碱碱性强度统一用共轭酸的酸式离解常数 pKa 值表示。pKa 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反之,碱性越弱。
①pKa <2 为极弱碱,如酰胺、N-五元芳杂环类
②pKa 2~7 为弱碱,如芳香胺、N-六元芳杂环类
③pKa 7~11 为中强碱,如脂肪胺、脂杂环类。
④pKa 11 以上为强碱,如季铵碱、胍类。碱性大小顺序:胍季脂芳酰
  1. 莨菪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

二、生物碱的结构分类与代表化合物
生物碱类型 二级分类 代表化合物
 
吡啶类生物碱
简单吡啶类 槟榔碱、烟碱、胡椒碱
双稠哌啶类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
莨菪烷类生物碱   莨菪碱(阿托品)、古柯碱、山莨菪碱
 
异喹啉类生物碱
简单异喹啉类 萨苏林
苄基异喹啉类 罂粟碱、厚朴碱、去甲乌药碱、蝙蝠葛碱、汉防己甲(乙)素
原小檗碱类 小檗碱、延胡索乙素
 
  吗啡烷类 吗啡、可待因、青风藤
 
 
吲哚类生物碱
简单吲哚类 大青素 B、靛青苷
色胺吲哚类 吴茱萸
单萜吲哚类 士的宁(番木鳖碱)、利血平(有荧光性)
双吲哚类 长春碱、长春新碱
有机胺类生物碱   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

 
口诀:一定有狼躲着,对应异喹啉类、吡啶类、有机胺类、莨菪烷类、吲哚类生物碱。
异喹啉类:联姻防胡,厚待非人(黄连、罂粟碱、防己延胡索厚朴碱、可待因、吗啡)吲哚类生物碱:吴士躲番马(吴茱萸碱、士的宁-番木鳖碱、马钱子
有机胺类:有机麻黄是秋草(麻黄、秋水仙碱、益母草碱)

三、含生物碱的常用中药及指标成分、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中药 质量控制成分
 
吡啶类生物碱
苦参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双稠哌啶类,具喹喏里西啶母核)
山豆根
吡咯里西啶类 千里光 阿多尼弗林碱(吡咯里西啶类)
 
 
异喹啉类生物碱
黄连 小檗碱(季铵型生物碱)
延胡索 延胡索乙素(别名四氢巴马汀)
 
防己
防己甲素(别名粉防己碱) 汉防己乙素(别名防己诺林碱)
 
莨菪烷类生物碱
洋金花 东莨菪碱
天仙子 东莨菪碱、莨菪碱
吲哚类生物碱 马钱子 士的宁(别名番木鳖碱)、马钱子
有机胺类生物碱 麻黄 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
二萜双酯型生物碱 川乌 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
倍半萜大环内酯生物碱和精眯类生物碱  
雷公藤
 
--(- 主要化学成分为雷公藤甲素-二萜类、雷公藤乙素和雷公藤红素)
口诀:深山花仙穿麻衣,千马连延防雷公-12 种
深山花仙穿麻衣,对应药材是苦参山豆根洋金花、天仙子、川乌麻黄。千马连延防雷公,对应药材千里光、马钱子黄连延胡索防己雷公藤

第二节 糖和苷
 
分类 二级分类 三级分类 代表化合物
 
 
 
 
 
 
 
单糖
五碳醛糖 木糖、阿拉伯糖、核糖
甲基五碳醛糖 鸡纳糖、鼠李糖、夫糖
六碳醛糖 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
六碳酮糖 果糖
糖醛酸 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
二糖   蔗糖、麦芽
 
 
 
 
 

NOSC
氮苷   巴豆苷、核苷类如腺苷、鸟苷、尿苷等。
 
 
 
氧苷
醇苷 红景天苷、毛茛苷、獐牙菜苦苷
酚苷 天麻苷、水杨苷
氰苷 苦杏仁苷(分解成α-羟基苯乙腈后,又分解成苯甲醛和氢氰酸)
酯苷 山慈菇苷 A、土槿甲酸和乙酸
吲哚苷 靛苷
硫苷   萝卜苷、芥子
碳苷   芦荟苷、牡荆素
水解难易顺序:N>O>S>C;五碳糖苷>甲基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COOH 苷
氧苷口诀:单纯的红毛獐认为自己很有天分,喜欢一部苦情电影。纯对应含醇苷的药物,红毛獐对应红景天苷、毛茛苷、獐牙菜苦苷;天分对应天麻苷属于酚苷;苦情对应苦杏仁苷属于氰苷;电影对应靛苷属于吲哚苷。
结构类型 中药 指标成分
 
 
苷类
苦杏仁 苦杏仁苷(镇咳、平喘、祛痰、增强免疫功能)
桃仁 苦杏仁
郁李仁 苦杏仁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
一、醌的结构与分类
醌类化合物基本上具有αβ-α'β'不饱和酮的结构。
结构分类 化合物
苯醌  
萘醌 紫草素、异紫草
 
菲醌
丹参醌 I、丹参醌ⅡA、丹参醌ⅡB 为邻醌类;
丹参新醌甲、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为对醌类
 
蒽醌
单蒽核类:①大黄素型: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
茜草素型: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双蒽核类:番泻苷 A、山扁豆双醌
苯醌(1 苯+2 酮基) 萘醌(2 苯+2 酮基) 菲醌(3 苯折线+2 酮基) 蒽醌(3 苯直线+2 酮基)口诀:一苯二萘三菲蒽,非主流不走直线。

二、醌类化合物的酸性
以蒽醌为例:羟基数目越多,酸性越强,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 含-COOH>2 个以上β-OH>1 个β-OH>2 个以上α-OH>1 个α-0H。

三、含醌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及指标成分和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中药 指标成分
 
 
 
蒽醌类
大黄 总蒽醌和游离蒽醌
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等总蒽醌含量)
虎杖 大黄素和虎杖苷含量
何首乌 二苯乙烯苷和结合蒽醌
芦荟 芦荟苷(大黄素型、羟基蒽醌类)
决明子 大黄酚、橙黄决明素
菲醌类 丹参 丹酚酸 B(水溶性)、丹参酮类(脂溶性)含量
萘醌类 紫草 羟基萘醌总含量(以左旋紫草素计)
口诀:何大虎去昆明开会,只奈单飞。何大虎对应何首乌大黄虎杖;昆明对应决明子属于蒽醌类化合物,开会对应芦荟。只奈单飞对应紫草含有萘醌类化合物。丹参含有菲醌类化合物。

第四节 苯丙素类化合物
一、苯丙素的结构与分类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由 C6-C3 构成的一类天然产物,主要包括香豆素和木脂素类化合物。
  1. 香豆素:是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结构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
  2. 木脂素类多数是游离的,也有少量成苷而存在,因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或开始析出时呈树脂状,故称为木脂素;木脂素结构为 C6-C3 结构。
 
结构分类 化合物
简单香豆素 七叶内酯(秦皮乙素)、七叶苷(秦皮甲素)、白蜡素(苷)、伞形花内酯、茵芋苷
呋喃香豆素 6,7 线型 补骨脂内酯、香柑内酯、花椒毒内酯、欧前胡内酯、紫花前胡内酯
7,8 角型 白芷内酯(异补骨脂内酯)、异香柑内酯,茴芹内酯
吡喃香豆素 线型 花椒内酯、美花椒内酯
角型 邪蒿内酯,沙米丁和维斯纳丁
 
  其他 别美花椒内酯、双吡喃香豆素如狄佩它妥内酯
异香豆素类 茵陈炔内酯、仙鹤炔内酯
其他香豆素 沙葛内酯、黄檀内酯

二、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1. 荧光性(蓝色荧光);2.光化学毒性(光敏作用),主要为呋喃香豆素(如补骨脂内酯)。

三、含香豆素和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及指标成分
成分 中药 质量控制成分
 
 
香豆素
秦皮 秦皮甲素(七叶苷)、秦皮乙素(七叶内酯-简单香豆素)(木犀科)
前胡 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吡喃香豆素)
肿节风 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简单香豆素)
补骨脂 补骨脂素(补骨脂内酯)、异补骨脂素(白芷内脂)(呋喃香豆素)
 
 
木脂素
五味子 五味子醇甲(联苯环辛烯型)(木兰科)
厚朴 厚朴酚、和厚朴酚(木兰科)
连翘 挥发油、连翘苷、连翘酯苷 A(木犀科)
细辛 细辛脂素、挥发油(马兜铃酸限量)
口诀:前秦风骨香豆素,午后联系木脂素。前秦风骨对应前胡秦皮、肿节风、补骨脂。午后联系对应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 环连接位置(2 位或 3 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等特点分类。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
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7,4′-二羟基>7 或 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

三、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指标成分及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中药 质量控制成分
黄酮类 黄芩 黄芩苷(具肝肠循环代谢特点,易被氧化,保存炮制不当易变绿)
异黄酮类 葛根 葛根
 
 
黄酮醇类
 
银杏叶
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含量
对照品: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黄酮醇类);银杏内酯 A、B、C(二萜类)和白果内酯
槐花 总黄酮和芦丁
 
二氢黄酮
陈皮 橙皮苷(广陈皮:加测川陈皮素和橘皮素)
满山红 杜鹃素
口诀:黄根银叶花皮红。黄对应黄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根对应葛根属于异黄酮类,银叶对应银杏叶,花对应槐花;皮对应陈皮,红对应满山红。

第六节 萜类和挥发油
一、萜类的结构和分类及代表化合物
单萜是指基本碳架由 2 分子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有 10 个碳原子的萜烯及其衍生物。环烯醚萜类为臭蚁二
醛的缩醛衍生物,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倍半萜是由 3 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的天然萜类化合物。倍半萜是由 3 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的天然萜类化合物。
分类 代表化合物
单萜 薄荷醇、龙脑
 
环烯醚萜(单萜)
环烯醚萜:栀子苷、京尼平苷、鸡屎藤苷、梓醇和梓苷、玄参
裂环环烯醚萜:龙胆苦苷,獐牙菜苷
倍半萜 莪术醇、青蒿素、金合欢醇(法尼醇)、马桑毒素、吉马酮
二萜 穿心莲内酯、雷公藤内酯、银杏内酯、紫杉醇
 
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理化性质
  1. 地黄及玄参等中药在炮制及放置过程中变成黑色。
  2. 显色反应:①遇氨基酸并加热显深红色至蓝色,最后生成蓝色沉淀;②与皮肤接触,使皮肤染成蓝色;
③与铜离子加热显蓝色。
 
三、挥发油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 挥发油化学组成:①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②芳香族化合物;③脂肪族化合物;④其他类化合物。
  2. 挥发油类类化合物理化性质:
  3. 物理常数:①相对密度;②比旋度;③折光性;④沸点。
  4. 化学常数:①酸值;②酯值;③皂化值。
三、含萜类和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指标成分及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中药 指标成分
 
 
萜类
穿心莲 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14-去氧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二萜)
青蒿 无(青蒿素具过氧桥结构是主要有效成分,属于倍半萜)
龙胆 龙胆苦苷(裂环环烯醚萜)
 
 
挥发油
莪术 挥发油含量(主要有效成分:吉马酮、莪术醇等为倍半萜)
薄荷 挥发油、薄荷脑(薄荷醇为单萜)
艾叶 桉油精(桉叶素)、龙脑(挥发油成分以单萜为主)
肉桂 桂皮醛、挥发油
口诀:青龙窗贴,我爱薄肉片。青龙窗贴对应的是青蒿龙胆穿心莲含有萜类化合物。我爱薄肉片对应挥发油类药物有:莪术、艾叶薄荷肉桂

第七节 三萜和甾体化合物
一、皂苷的结构和分类、理化性质及代表化合物
皂苷是一类结构复杂的苷类化合物,其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皂苷溶解性:一般苷元易溶于乙醚、氯仿、乙酸乙酯等非极性溶剂;苷类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极性溶
剂,生物碱类一般易溶于酸水中。提取皂苷常用正丁醇。苷类一般对黏膜刺激性较大。
皂苷类型 代表化合物
 
 
 
 
 
三萜皂苷
 
 
四环三萜
羊毛甾烷型 猪苓酸 A
 
达玛烷型
人参皂苷二醇型:Rb1、Rc、Rd
人参皂苷三醇型:Re、Rf、Rg1
 
 
五环三萜
齐墩果烷型 人参皂苷 Ro、柴胡皂苷 a、商陆皂苷 A、甘草
乌苏烷型 乌苏酸(熊果酸)
羽扇豆烷型  
 
 
甾体皂苷
螺旋甾烷醇和异螺旋甾烷醇类 麦冬皂苷 A、薯蓣皂苷元、知母皂苷 AⅢ
呋甾烷醇类 知母皂苷 BⅤ
变形螺旋甾烷醇类  
口诀:猪羊和马四条腿,刚才与乌熊齐舞。对应猪苓酸、羊毛甾烷、达玛烷都是四环三萜。甘草酸、柴胡皂苷、羽扇豆烷、乌苏烷、熊果酸、齐墩果烷都是五环三萜。
 
二、强心苷的结构和分类强心苷的分类:
  1. 按强心苷元分类
甲型强心苷元-基本母核称为强心甾,C-17 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香加皮罗布麻叶)乙型强心苷元-基本母核为海葱甾或蟾蜍甾,C-17 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1. 与苷元的连接方式分类:
Ⅰ型: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紫花洋地黄苷 A; Ⅱ型: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如黄夹苷甲
Ⅲ型:苷元-(D-葡萄糖)y,如绿海葱苷。


三、皂苷的理化性质
皂苷类特殊理化性质:苷类一般对黏膜刺激性较大。
  1. 发泡性:皂苷水溶液强烈振荡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
  2. 溶血性:能破坏红细胞,产生溶血现象。
四、含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指标成分及结构类型
结构 2 级结构 中药 质量控制成分
 
 
三萜皂苷
 
四环+五环
人参 人参皂苷 Rb1、Re、Rg1
黄芪 黄芪甲苷(齐墩果烷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四环 三七 人参皂苷 Rg1、人参皂苷 Rb1 及三七皂苷 R1
 
   
 
 
五环
(齐墩果烷型)
甘草 甘草酸(五环三萜)、甘草苷(黄酮苷)
 
合欢皮
(-)-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商陆 商陆皂苷甲(商陆皂苷 A)
柴胡 柴胡皂苷 a 和柴胡皂苷 d
 
甾体皂苷
麦冬 麦冬总皂苷(主要是螺旋甾烷醇型)
知母 知母皂苷 BⅡ和芒果苷
口诀:商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合伙就把黄草当柴烧-7 味药材。商对应商陆,人对应人参三七,合对应合欢皮,黄草对应黄芪甘草,柴对应柴胡
五、含强心苷和胆汁酸、蜕皮激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指标成分
结构类型 中药 主要强心成分
 
 
甲型强心苷
香加皮 杠柳毒苷和杠柳次苷
 
罗布麻叶
1 个苷元:毒毛旋花子苷元;
3 个苷:加拿大麻苷、毒毛旋花子苷元-β-D-毛地黄糖苷、毒毛旋花子苷元-β-D-葡萄糖基-(1→4)-β-D-毛地黄糖苷
 
结构类型 中药 主要化学成分 质量控制成分
胆汁酸类
(甾体类)
牛黄 8%胆汁酸(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 胆酸和胆红素
熊胆 牛磺熊去氧胆酸
含强心苷元 蟾酥 蟾蜍甾二烯类、强心甾烯蟾毒类(甾体类母核) 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
蜕皮激素类 牛膝 蜕皮激素和植物甾醇(甾体类母核) β-蜕皮甾酮

第八节 其他化学成分
一、含其他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指标成分及药理毒理
有机酸是一类含羧基(-COOH)的化合物(不包括氨基酸)。鞣质又称鞣酸或单宁,是植物界中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斑蝥     斑蝥     --  
  有机酸口诀:金铃铛。对应含有机酸药材:金银花马兜铃当归丹参  
二、鞣质的性质和去除鞣质的方法
 
 
 
 
性质
①溶解性:鞣质具有较强的极性,可溶于水、甲醇等亲水性溶剂,也可溶于乙酸乙酯,难溶于
乙醚等亲脂性溶剂;
②还原性:鞣质是多元酚类化合物,易氧化,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③与蛋白质作用形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沉淀;
④与三氯化铁作用(制造蓝黑墨水);
⑤与重金属作用;
⑥与生物碱作用;
⑦与铁氰化钾的氨溶液作用。
除去鞣质方法   ①冷热处理法 ;②石灰法;③铅盐法;④明胶法(4%明胶溶液);⑤聚酰胺吸附法;⑥溶剂法。

第四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

第一节 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
部位 区别点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性状
多为直根系,常为圆柱形如甘草黄芪等;圆锥形如白芷桔梗;纺锤形如地黄、何首乌等。少数须
根系如细辛威灵仙龙胆
多为须根系,有的须根先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如百部郁金麦冬
表面 常为栓皮,较粗糙 常为表皮
横断面 自中心向外的放射状结构;中心常无髓;形成层环纹多明显; 断面不呈放射状;中心有髓;内皮层环较明显;
根茎 有无髓部 有髓 无髓
 
科属 中药 核心鉴别点
 
蕨类
狗脊 残留 金黄色茸毛 ;近边缘处有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 断面有黄白色维管束 5~13 个,环列。
马兜铃 细辛 根茎横生,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蓼科
  大黄   “星点”环列或散在;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虎杖 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何首乌 皮部“ 云锦状花纹
石竹科 柴胡 “砂眼”;“珍珠盘”
 
 
 
 
 
 
毛茛
威灵仙 根茎呈柱状,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断面略呈方形。
川乌 中部多向一侧膨大,形成层多角形
草乌 “乌鸦头”;“钉角”,形成层多角形
附子 附子:“盐霜”,形成层多角形。(黑顺片、白附片)
白芍 表面光洁;射线放射状(菊花心);味微苦、酸。
加工:刮去粗皮,沸水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赤芍 表面粗糙;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糟皮粉渣);
 
黄连
味连:“鸡爪”;“过桥”;味极苦。
雅连:过桥长,多单枝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升麻 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
 
防己 防己 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罂粟科 延胡索 扁球形,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突起;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
样光泽;味苦。
十字花科 板蓝根 根头略膨大;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金井玉栏)
 
 
豆科
苦参 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味极苦
葛根 呈小方块;纤维性强
  粉葛     富粉性;横切面可见同心性环纹(甘葛藤)  
  甘草   菊花心”;味甜而特殊
  黄芪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金井玉栏);“菊花心”;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五加科 人参 “芦头”“芦碗”“艼”; 点状树脂道  
 
 
 
伞形科
白芷 具油点,“疙瘩丁”,形成层环纹近方形或近圆形
当归 具油点,以烟火慢慢熏干,质柔韧,有浓郁的香气。
羌活 具油点,“蚕羌”;“竹节羌”
川芎 具油点,“蝴蝶片”,波状环纹
防风 具油点,“蚯蚓头”;“菊花心”
北沙参 具油点,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
 
桔梗
南沙参 质松泡
  党参     根头部有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狮子头)  
  桔梗   顶端有数个半月形茎痕;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金井玉栏)
龙胆 龙胆 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味甚苦。
萝藦科 白前 “鹅管白前
 
唇形科
丹参 外表皮粗糙;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具放射状纹理
黄芩 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枯芩);外表皮黄棕色,切面黄棕色
 
玄参
玄参 断面黑色, 气特异似焦糖  
地黄 断面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黄连 木部有 4~10 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
茜草 巴戟天 “形似连珠”
葫芦科 天花粉 断面白色,可见黄色木质部小孔,富粉性。
 
 
菊科
木香 油室,“菊花心”
白术 油室,嚼之略带黏性
  苍术   朱砂点,“起霜”
紫菀 根茎簇生多数细根,多编成辫状
泽泻 泽泻 椭圆形厚片;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
莎草科 香附 有 6~10 个略隆起的环节
 
天南星
天南星 呈扁球形,周围有麻点状根痕;味辛辣
半夏 呈类球形,断面洁白;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石菖蒲 疏密不匀环节,断面环纹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点
 
 
 
 
百合
 
川贝母
松贝:大小悬殊,“怀中抱月”
青贝:大小相近,顶端开裂(笑口常开)
炉贝: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马牙嘴);棕色斑点(虎皮斑)
 
浙贝母
珠贝:呈扁球形,鳞叶 2 瓣,肥厚
大贝:略呈新月形,单瓣鳞叶
黄精 可见多数淡黄色小筋脉点。微甜,嚼之有黏性
重楼 外皮脱落处呈白色,密具层状突起的粗环纹
玉竹 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
 
 
二、茎木类中药
  知母 长条状,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金包头)。
薯蓣科 山药 断面白色,粉性,嚼之发黏,味微酸。
 
兰科
天麻 顶端有红棕色或棕褐色鹦嘴状的芽孢或残留茎基(鹦哥嘴),底部有圆脐形疤痕
(凹肚脐)
白及 2~3 个爪状分枝
科属 中药 核心鉴别点
毛茛 木通 节处多膨大,有叶痕及侧枝痕。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其间布满导管孔,髓
部较小,偶有空腔。
 
 
木通
木通 呈圆柱形,体轻,质坚实,不易折断,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
时中空,黄白色或黄棕色。
大血藤 切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有多数细孔状导管,射线呈放射状排列车
轮纹。
 
桑寄生
槲寄生 节膨大。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嚼之有黏性。
桑寄生 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幼叶被细茸毛;革质。
 
 
豆科
苏木 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
投热水中,水被染成桃红色。
降香 表面紫红色,切面有致密纹理;
点燃时香气浓烈,有油状物流出,灰烬白色。
鸡血藤 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
瑞香科 沉香 表面朽木状,凹凸不平,有刀削痕;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燃
烧时有油渗出,并有浓烟
五加科 通草 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圆形薄膜;纵剖面薄膜呈梯状排列

三、皮类中药
科属 中药 核心鉴别点
桑科 桑白皮 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毛茛 牡丹皮 内表面常见发亮的结晶。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
 
芸香科
黄柏 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黄柏 外表面黄绿色内表面黄色。
白鲜皮 外表面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断面迎光可见有闪烁的小亮点。羊膻气
楝科 苦楝皮 偶有长宽不一。除去粗皮者淡黄色;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
 
木犀科
 
秦皮
外表面相间呈斑状;灰白色圆点状皮孔;有细斜皱纹。水浸液在日光灯下显碧蓝色荧光
豆科 合欢皮 外表面密生横向皮孔,断面成纤维性片状,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萝藦科 香加皮 易成鳞片状剥落;有特异的香气
茄科 地骨皮 易成鳞片状剥落

四、叶类中药
科属 中药 核心鉴别点
柏科 侧伯叶 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
小檗科 淫羊藿 三出复叶,叶片近革质
十字花科 大青叶 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
蓼科 大青叶 蓝绿色或蓝黑色,膜质托叶鞘
蔷薇科 枇杷叶 叶柄极短,被绒毛。革质而脆
豆科 番泻叶 小叶入药,叶基稍不对称,革质
 
夹竹桃科 罗布麻叶 小芒尖 ,边缘具细齿,两面无毛
唇形科 紫苏 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
菊科 艾叶 羽状深裂,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五、花类中药
科属 中药 核心鉴别点
木兰科 辛夷   毛笔头  
桃金娘科 丁香   研棒状 ,花瓣 4,覆瓦状抱合。
豆科 槐花 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
茄科 洋金花 条状,花冠呈喇叭状,顶端 5 浅裂
 
忍冬科
金银花 棒状 ,上粗下细,略弯曲; 表面密被短柔毛 o
山银花 棒状而稍弯曲,总 花梗集结成簇 o
 
菊科
款冬花 常单生或 2~3 个基部连生(连三朵);体轻,撕开后可见白色茸毛。
菊花 总苞碟状;舌状花数层位于外侧,管状花多数位于中央。
红花 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花药聚合呈筒状;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
鸢尾科 西红花 为柱头。呈线形,三分枝
 
六、果实及种子类
中药  
科属 中药 核心鉴别点
藜科 地肤子 呈扁球状 五角星形  
 
木兰科
五味子 红色或紫红色、肾形、“白霜”,味酸
五味子 棕红色,种子 1~2 粒,肾形,种皮薄而脆。味微酸
肉豆蔻 肉豆蔻 有浅色纵行沟纹,断面显大理石样花纹,富油性(种仁)
十字花科 葶苈子 具纵沟 2 条,略带黏性。膨胀度:南葶苈子≥3,北葶苈子≥12
 
 
 
蔷薇科
木瓜 外表面紫红色,多纵剖成两半,中心部分凹陷,味酸
山楂 表面有 灰白小斑点 ,皱缩,中部横切片具 5 粒浅黄色果核,味酸
苦杏仁   心脏形,边缘肥厚 ,表面无颗粒状突起
桃仁 长卵圆形,边缘较薄、表面 密布颗粒状突起  
乌梅 呈类球形或扁球形,乌黑色、皱缩、味极酸
金樱子 假果;红黄色、小瘦果,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
 
豆科
补骨脂 黑色, 肾形、网状皱纹  
沙苑子 圆肾形,嚼之有豆腥味
决明子 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 两端平行倾斜  
 
芸香科
枳壳 呈半球形,瓤囊,凹点状油室
吴茱萸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
大戟科 巴豆 具三棱、有纵线 6 条、无臭
鼠李科 酸枣仁 紫红色,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一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
禾本科 薏苡仁 乳白色,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 (种仁)  
 
伞形科
小茴香 双悬果,背面有纵棱 5 条,有特异香气
蛇床子 双悬果,背面有纵棱 5 条,显油性,有麻舌感
山茱萸 山茱萸 囊状,皱缩,有光泽(果肉)
 
木犀科
连翘 顶端锐尖,多数突起的小斑点。老翘自顶端开裂,具一纵隔
女贞子 种子通常为 1 粒, 肾形,紫黑色 ,油性
马钱科 马钱子 纽扣状圆板形,绢状绒毛,丝样光泽
 
旋花科
菟丝子 不易以指甲压碎。加热种皮破裂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牵牛子 似橘瓣状(黑丑、白丑),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
茄科 枸杞子 纺锤形,红色、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味甜
 
七、全草类中药
茜草 栀子 表面红黄色,具 6 条翅状纵棱;种子多数,集结成团
葫芦科 瓜蒌 类球形、具焦糖气
菊科 牛蒡子 长倒卵形、黑色斑点、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棕榈科 槟榔 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珠孔,有明显疤痕状种脐。断面大理石样花纹 (种子)  
 
 
姜科
砂仁 表面密生 刺状突起  
草果 具三钝棱,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
豆蔻 有 3 条较深的纵向槽纹;味辛凉略似樟脑
草豆蔻 类球形的种子团。隔膜将种子团分成 3 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
益智 有纵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 13~20 条
科属 中药 核心鉴别点
麻黄 麻黄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上有膜质鳞叶。
三白草科 鱼腥草 茎呈圆柱形,节明显。叶互生,叶片心形,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
堇菜科 紫花地丁 多皱缩成团,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瓣紫堇色或
淡棕色。
报春花科 金钱草 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
豆科 广金钱草 质稍脆,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无毛,下表面具灰白色
紧贴的绒毛,侧脉羽状。
 
 
 
唇形科
广藿香 茎略呈方柱形,断面中部有髓;叶对生,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
荆芥 茎方柱形,叶对生,穗状轮伞花序顶生,小坚果 4,矩圆状三棱形。
益母草 基生叶圆心形,花前期茎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纵沟。
薄荷 茎呈方柱形。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半枝莲 茎丛生,花单生于茎枝上部叶腋,花冠二唇形
香薷 基部紫红色,茎方柱形。叶对生,穗状花序,花萼钟状,密被茸毛。
列当科 肉苁蓉 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断面棕褐色,排列成波状环纹。
锁阳 锁阳 具明显纵沟和不规则凹陷,有的残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鳞片。
爵床科 穿心莲 茎呈方柱形,多分枝,节稍膨大,味极苦。
车前科 车前草 根丛生,须状,叶基生,具长柄。叶片皱缩,全缘或不规则波状浅齿。
 
 
菊科
茵陈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
青蒿 茎呈圆柱形,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
大蓟 茎呈圆柱形,叶片羽状深裂。头状花序顶生,羽状冠毛灰白色。
蒲公英 叶基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
禾本科 竹叶 茎呈圆柱形,有节。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

八、藻、菌、地衣类中药
科属 中药 核心鉴别点
马尾藻科 海藻 具短小刺状突起。气囊黑褐色。水浸后膨胀,肉质,黏滑。
麦角菌科 冬虫夏草 虫体似蚕;足 8 对,中部 4 对较明显。子座细长,圆柱形,上部稍膨大。
 
 
 
多孔菌科
灵芝 形如伞状,菌盖肾形。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
紫芝:皮壳紫黑色,有漆样光泽。
茯苓 菌核入药,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
味淡,嚼之粘牙。
猪苓 表面黑色。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略呈颗粒状。
白蘑科 雷丸 类球形。表面黑褐色,有略隆起的不规则网状细纹。断面常有黄白色大理石样纹理。
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
 
九、树脂类中药
橄榄科 乳香 滴乳状。破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橄榄科 没药 不规则颗粒性团块。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破碎面不整齐,无光泽。
伞形科 阿魏 呈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
棕榈科 血竭 略呈类圆四方形。研粉为砖红色。在水中不溶,在热水中软化。

十、其他类中药
 
海金沙
 
海金沙
粉末状,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于手中易由指缝滑落。将海金沙粉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始逐渐下沉。
将其少量撒于火上,即发出轻微爆鸣声及明亮的火焰。
爵床科、蓼科、
十字花科
青黛 深蓝色粉末,体轻,易飞扬,微有草腥气。
取药材少量,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发生。
豆科 儿茶 呈块状。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黏性。
合成品 冰片 合成龙脑,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
具挥发性,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樟科 天然冰片 右旋龙脑,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片状结晶。
具挥发性,点燃有浓烟,火焰呈黄色。
漆树科 五倍子 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表面灰褐色,微有柔毛。断面角质状,有光泽,有黑褐
色死蚜虫及灰色粉末状排泄物。

第二节 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
钜蚓科   地龙   全体具环节,有生殖带,习称“白颈”。
水蛭 水蛭 为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两端各具一吸盘。断面胶质状。
鲍科 石决明 末端 6~9  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
珍珠贝科
蚌科
 
珍珠
 
类球形,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地坚硬,破碎面显层纹。(病理产物)
牡蛎 牡蛎 呈长片状,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内面瓷白色。断面层状,洁白。
乌贼科 海螵蛸 呈扁长椭圆形,边缘薄。背面脊状隆起,无骨针。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
钳蝎科 全蝎 后腹部呈尾状,前面有 1 对短小的螯肢,末节有锐钩状毒刺。
蜈蚣 蜈蚣 呈扁平长条形,共 22  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有特殊刺鼻的臭气。
鳖蠊科 土鳖虫 前端较狭,后端较宽,无翅。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
螳螂科 桑螵蛸 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物,内层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
芫青科 斑蝥 具革质鞘翅 1 对,黑色,有 3 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有特殊的臭气。
蚕蛾科 僵蚕 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
 
蜜蜂科
 
蜂蜜
半透明,浓稠的液体。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葡萄糖)析出。味极甜。
相对密度应在 1.349 以上(25℃)。
海龙科 海马 头略似马头,具管状长吻,两眼深陷,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
蟾蜍科 蟾酥 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龟科 龟甲 背甲长椭圆形拱状,腹甲呈板片状。
鳖科 鳖甲 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 8 条,伸出边缘。
 
壁虎科
 
蛤蚧
呈扁片状,吻鳞不切鼻孔。背部有黄白色斑点。四足均有 5 趾;足趾底面具吸盘。
尾细有 6~7 个银灰色环带。
眼镜蛇科 金钱白花蛇 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 1 对。背部黑色,有白色环纹 45~58 个。
蝰科 蕲蛇 “翘鼻头”、“V”形斑纹、“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游蛇科   乌梢蛇   呈圆盘状。表面密被菱形鳞片;脊部高耸 屋脊状,俗称“剑脊”。
雉科 鸡内金 呈不规则皱缩的囊状卷片。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波浪形皱纹。
 
 
鹿科
 
麝香
囊状体,开口面的皮革质。剖开后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当门子)和少量
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银皮)。
 
鹿茸
鹿茸: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分出侧枝,习称“门庄”。具两个分枝者习称“三岔”,
鹿茸:侧枝一个者“单门”,二个者“莲花”,三个者“三岔”。
 
牛科
 
牛黄
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
纹。气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牛科
 
羚羊角
略呈弓形弯曲,角基部横截面类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
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通天眼”。

第三节 常用矿物类中药的鉴别
药材名 主要成分 条痕色 鉴别
朱砂 硫化汞
(HgS)
红色至褐红色 药材:鲜红色,片状者易破碎,粉末状者有闪烁的光泽。
饮片:磁铁吸引,无铁末
雄黄 二硫化二砷
(As2S2)
橘红 药材:深红色或橙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断面具
树脂样光泽
赭石 三氧化二铁
Fe2O3
樱红色或红棕
暗棕红色一面多有圆形的突起,习称“钉头”;另一面
有同样大小的凹窝,有的具金属光泽
自然铜 二硫化铁
(FeS2)
绿黑色或棕红
多晶立方体,表面亮淡黄色,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
或断面棕褐色,可见银白色亮星
炉甘石 碳酸锌
(ZnCO3)
-- 显粉性,多孔,似蜂窝状,有吸湿性。
滑石 含水硅酸镁
(Mg3(Si4O10)(OH)2)
-- 有蜡样光泽、质软,细腻,置水中不崩散
饮片:极细无砂性的粉末,手摸之有滑腻感、粘手。
石膏 含水硫酸钙
(CaSO4·2H2O)
-- 质软,有纵向纤维状纹理,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
芒硝 含水硫酸钠
(Na2SO4·10H2O)
-- 风化而覆盖一层白色粉末(无水硫酸钠);断面呈玻璃
样光泽。
硫黄 硫(S) -- 脂肪光泽,断面呈针状结晶形。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
闻轻微的爆裂声
术语总结
芦头、芦碗、艼(人参西洋参 蝴蝶片(川芎);
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 云锦状花纹(何首乌);
筋条、剪口、绒根(三七 罗盘纹(商陆);
砂眼、珍珠盘(柴胡 车轮纹(防己大血藤木通);
马牙嘴、虎皮斑(炉贝母) 亮银星(厚朴);
怀中抱月(松贝) 星点(大黄);
朱砂点(羌活、茅苍术 油头(川木香);
起霜(茅苍术 蚯蚓头(防风);
白霜(五味子 金包头(知母);
金井玉栏(黄芪板蓝根桔梗 狮子头(党参);
菊花心(黄芪甘草防风白芍赤芍木香 钉头、凹窝(赭石);
大理石样花纹(雷丸槟榔肉豆蔻); 乌鸦头、钉角(草乌);
 
糟皮粉渣(赤芍); 疙瘩丁(白芷);
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 过桥(黄连);
单门、莲花、三岔(马鹿茸 白颈(地龙);
二杠、大挺、门庄、三岔(花鹿茸 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
虎牙、二杠(砍茸) 乌金衣、挂甲(牛黄
捻头(东马鹿茸 血板、烫板(龟甲);
丝腺环、胶口镜面(僵蚕 鹦哥嘴、凹肚脐(天麻);
骨塞、通天眼、合把(羚羊角 当门子、银皮(麝香);
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翘鼻头(蕲蛇 剑脊(乌梢蛇
 

第五章 中药制剂与剂型

第一节 固体制剂
一、散剂
 
特点
优点:比表面积较大,易分散、有利于吸收、起效迅速。
缺点:易吸潮、药物成分易散失、氧化,所以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的药物、刺激性大的药物、含挥发
性成分多且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生产
①供制散剂的饮片、提取物均应粉碎;内服散剂应为细粉,儿科用及外用散剂应为最细粉。眼用散剂                                                  应为极细粉,且应无菌。细粉系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够通过六号筛不少于 95%的粉末;
最细粉系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能够通过七号筛不少于 95%的粉末; 极细粉系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够通过九号筛不少于 95%的粉末。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制备含有毒性药、贵重药或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                                                  研法混匀并过筛
③多剂量包装的散剂应附分剂量的用具;含有毒性药的内服散剂应单剂量包装
④无菌:用于烧伤和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应无菌。
贮藏 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密闭贮藏,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潮的散剂应密封贮藏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①内服散剂一般溶解或分散于水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亦可直接用水送服。特殊用法需
要根据制剂说明书要求使用。②局部用散剂可以采用撒布、调敷、吹入等方式应用于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部位;③专供治疗、预防和润滑皮肤的散剂也可称为撒布剂或撒粉。
二、颗粒剂
颗粒剂系指原料药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应控制辅料用量,一般前者不超过干膏量的 2 倍,后者不超过清膏量的 5 倍。为了防潮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也可对颗粒剂包薄膜衣。
颗粒剂特点:①剂量较小,服用、携带、贮藏、运输均较方便;②色、香、味俱佳深受患者欢迎;③肠溶颗粒耐酸而在肠液中释放活性成分或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可防止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避免对胃的刺激;④可制成缓释、控释制剂而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⑤适用于工业生产,且产品质量稳定;⑥必要时进行包衣可增加防潮性,亦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⑦某些中药颗粒具有一定吸湿性,包装不严易吸湿结块;少数品种颗粒松散,细粉较多。
颗粒剂分类:颗粒剂可分为可溶颗粒(通称为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等。将单剂量颗粒或加适宜辅料压制成的块状物称为块状颗粒剂(习称块状冲剂)。
颗粒剂质量要求:
水分 除另有规定外,中药颗粒剂含水分不得超过 8.0%。
粒度 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超过 15%。
 
溶出度 除另有规定外,混悬颗粒剂应进行溶出度检查。
 
 
溶化性
可溶性颗粒,取供试品 10g 加 20 倍量热水搅拌 5 分钟,可溶颗粒应全部溶化,允许有轻微浑浊;
泡腾颗粒,取供试品 3 袋,分别置盛有 200ml 水的烧杯中,水温为 15℃~25℃,应迅速产生气体而成泡腾状,5 分钟内颗粒均应完全分散或溶解在水中。颗粒剂按上述方法检查,均不得有异物,中
药颗粒还不得有焦屑。
混悬颗粒以及已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颗粒剂可不进行溶化性检查。
释放度 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①颗粒剂是常见的中药固体剂型之一,尤其适宜时一般取老年人和儿童患者使用。②服用颗粒剂 1 袋,加热水约 200ml 左右冲服即可水温一般在 80℃~100℃,加水后搅拌至充分溶解。③对于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颗粒剂,因高温减易引发药物的挥发性成分的分解和散失,故宜用温开水冲服为好。④颗粒剂既可冲入水中饮服,也可直接吞服。⑤可溶颗粒、泡腾颗粒应加温开起水冲服,切忌放入口中用水送服;⑥混悬颗粒冲服,与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一并服用。
 
饭后
①病在上焦(心、肺),宜饭后一小时服(欲使药力停制留较久);
②和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
③活血清热等药方宜饭后半小时服,以减少固对胃的刺激;
饭前 ④病在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宜饭前一小时服(欲使药力迅速下达);
⑤滋补药宜在饭前服;
空腹 ⑥驱虫药和泻下药宜在空腹时服;
睡前 ⑦安神药宜睡前服健胃药;
其他 ⑧急性重病不拘时服;
⑨慢性病定时服;
三、胶囊剂
概念 胶囊剂系指原料药或与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固体制剂。
  ①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减小药物的刺激性,便于服用;
胶囊剂的 ②与片剂、丸剂等相比,在胃肠道中崩解快、显效快、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
特点 ③药物充填于胶囊中,与光线、空气和湿气隔绝,可提高药物稳定性;
  ④可制成不同释药速度和释药方式的胶囊剂,可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分类 ①硬胶囊;②软胶囊(胶丸);③肠溶胶囊;④缓释胶囊;⑤控释胶囊
 
 
 
软胶囊对填充物料的要求
①软胶囊可填充各种油类或对囊壁无溶解作用的液体药物、药物溶液或混悬液,也可充填固体药物。
②填充药物混悬液时,分散介质常用植物油或 PEG400。油状介质常用 10%~30%的油蜡混合物作
助悬剂,而非油状介质则常用 1%~15%PEG-4000 或 PEG-6000。必要时可加用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等附加剂。
③填充液体药物时,pH 应控制在 4.5~7.5 之间,强酸性可导致明胶水解而泄漏,强碱性可引起明
胶变性而影响溶解释放。
④填充固体药物时,药粉应过五号筛,并混合均匀。
不宜制成硬胶囊剂的药物 ①药物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液,因其可使胶囊壁溶化;
②刺激性较强的易溶性药物,因在胃中溶解后局部浓度过高而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性;
③易风化的药物,可使胶囊壁变软;
④吸湿性强的药物,可使胶囊壁干燥变脆。
不宜制成软胶囊的药物 ①填充物料为低分子量水溶性或挥发性有机物(如乙醇、丙酮、羧酸等)
②充填药物的含水量超过 5%,会使软胶囊溶解或软化;
③醛类可使囊膜中明胶变硬性;
④O/W 型乳剂会失水破坏
胶囊剂的添加剂:
 
囊材 明胶
  增塑剂   甘油、山梨醇、羧甲基纤维素钠 增加 囊壳的韧性 与可塑性
  增稠剂   琼脂 可增加胶液的胶冻力
  遮光剂   二氧化钛 增加稳定性
着色剂 柠檬黄、胭脂红 可增加美观,便于识别
  防腐剂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防止霉变
  增光剂   十二烷基磺酸钠(黄光) 增加囊壳的光泽
芳香矫味剂 乙基香草醛 调整口感
胶囊剂质量要求
水分 硬胶囊内容物的含水量不得超过 9.0%(内容物为液体或半固体者不需要检查水分)。
释放度 缓释胶囊、控释胶囊、肠溶胶囊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贮藏 胶囊应密封贮存,其存放环境不高于 30℃,湿度应适宜。
 
 
崩解时限
①明胶空心胶囊 10min,硬胶囊的崩解时限为 30 分钟,软胶囊的崩解时限为 1 小时。
②肠溶胶囊:盐酸溶液中检查 2 小时,不得崩解,人工肠液中 1 小时全部崩解。(2+1)
③结肠肠溶胶囊:盐酸溶液 2 小时不得崩解,磷酸盐缓冲溶液 3 小时,不得崩解,磷酸盐缓冲溶
液 1 小时内应全部崩解。(2+3+1)
④凡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胶囊剂,一般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四、丸剂
丸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制剂。
 
 
 
 
 
 
 
 
 
 
制法与特点
优点:①传统丸剂可延长药效,新型水溶性基质滴丸奏效迅速,可用于急救;②制成糊丸、蜡丸,也可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
缺点:某些传统品种剂量大(如大蜜丸),服用不便,尤其是儿童
滴丸 优点:生物利用度高,尤其是难溶性药物,在水溶性基质中高度分散可形成固体分散体,
起效迅速,剂量准确,适用于急症治疗。缺点:载药量小。
水丸 饮片细粉+水(或根据制法用黄酒、醋、稀药汁、糖液、含 5%以下炼蜜的水溶液等)适合:
中药解表和消导制剂
蜜丸 饮片细粉+(炼蜜),适合滋补类药物制剂,糖尿病人不慎用。
水蜜丸 饮片细粉+(炼蜜和水)
浓缩丸 饮片提取浓缩与辅料/药材细粉+(水、蜂蜜蜂蜜和水)。浓缩过程受热时间较长,因此
应注意有些成分可能会受到影响。
糊丸 饮片细粉+(米粉、米糊或面糊)
特点:①糊丸溶散迟缓,释药缓慢,可延长药效;②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性。③含毒性或刺激性饮片以及需延缓药效的方药,可制成糊丸。
蜡丸 饮片细粉+蜂蜡(虫白蜡、石蜡不能供制蜡丸)
特点:①“蜡丸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即蜡丸在体内不溶散,缓缓持久释放药物而延长药效,与现代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相似。②毒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制成蜡丸可减轻毒性和刺激性。③其释药速率的控制难度大。
 
类型 制备温度 含水量 适用范围
嫩蜜 105-115℃ 17%~20% 含较多黏液质、胶质、淀粉、糖类、油脂及动物组织等黏性较强药物
中蜜 116-118℃ 14%~16% 黏性中等的药物制丸,大部分蜜丸采用中蜜制丸
老蜜 119-122℃ 10%以下 黏性差的矿物药或富含纤维的药粉制丸


丸剂质量要求:
 
  水丸、糊丸、浓缩水丸、不得过 9.0%;④蜡丸、滴丸不检查水分
 
 
溶散时限
除另有规定外。①小蜜丸、水蜜丸和水丸应在 1h 内全部溶散;②浓缩丸和糊丸应在 2h 内全部溶散;
③滴丸应在 30min 内全部溶散,包衣滴丸应在 1h 内全部溶散;④蜡丸在盐酸溶液中(9—1000)检查 2h,不得有裂缝、崩解或软化现象。再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检查,1h 内应全部崩解;⑤大蜜丸及研碎、嚼碎后或用开水、黄酒等分散后服用的丸剂不检查溶散时限
五、片剂
 
特点
优点:①剂量准确;②成本低
缺点:儿童和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分类
口服片:口服普通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口崩片
口腔用片:口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
外用片:阴道片与阴道泡腾片
包衣片种类 ①素衣片;②(半)薄膜衣片;③肠溶衣片;④结肠定位肠溶衣片;⑤缓释衣片;⑥控释衣片等
片剂的辅料:
填充剂(稀释剂
与吸收剂)
淀粉、糊精、预胶化淀粉、糖粉、乳糖、甘露醇、
硫酸钙二水物、磷酸氢钙、碳酸钙、碳酸镁、微粉硅胶
润湿剂与黏合剂 水、乙醇、淀粉浆、糖浆、胶浆类(阿拉伯浆、明胶浆)、微晶纤维素、羧甲纤维素钠、羟
丙甲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
崩解剂 干燥淀粉、羧甲淀粉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碳酸氢钠和有机酸、辅助崩解剂
润滑剂 硬脂酸镁、聚乙二醇、月桂醇硫酸钠、滑石粉、微粉硅胶
片剂质量要求:
 
 
 
崩解时限
①口崩片 1min,可溶片 3min,舌下片和泡腾片 5min,
②原粉片、化药薄膜衣片 30min;
③浸膏(半浸膏)片、糖衣片、中药薄膜衣片 1h,
④含片不在 10min 崩解;
⑤咀嚼片、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口崩片以及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片剂,一般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融变时限 阴道片 30min
发泡量 阴道泡腾片
  溶出度   ①分散片;②以难溶性原料药物制成的口崩片;③口腔贴片。
  释放度   ①缓、控释制剂;②口腔贴片;③肠溶制剂。

第二节 浸出制剂
 
 
 
特点与分类
 
水浸出制剂
汤剂 组方灵活,可随证加减处方
合剂 组方固定,不能随证加减
 
含糖浸出制剂
糖浆剂 指含原料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含糖量高,口感好,尤其适用于儿童
煎膏剂 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清膏),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
的半流体制剂(膏滋),多以滋补作用为主
含醇浸出制剂 酒剂(蒸馏酒提取)、酊剂(乙醇提取)、流浸膏剂
无菌浸出制剂 中药注射剂、眼用制剂
浸出制剂质量要求:
 
合剂
抑菌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得超过 0.3%,羟苯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 0.05%。
合剂若加蔗糖,含糖量一般≦20%(g/ml)。
糖浆剂 含蔗糖≧45%(g/ml)。
煎膏剂 加入炼蜜或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 3  倍。检查不溶物。
 
酊剂 ①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 100ml 应相当于原饮片 10g;
②其他酊剂,每 100ml 相当于原饮片 20g。
流浸膏剂 流浸膏剂每 1ml 相当于饮片 1g。
浸膏剂 稠膏、干膏:浸膏剂每 1g 相当于饮片 2~5g。
  含醇量   乙醇量、甲醇量:酒剂、酊剂、 含乙醇的流浸膏剂 o
相对密度 合剂、煎膏剂、糖浆剂。
水分 不含糖茶剂≦12%,含糖茶剂≦3%。
溶化性 含糖块状茶剂。

第三节 液体制剂
一、概述
含义 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特点
 
优点
①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②易控制药物浓度,可减少间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胃肠道刺激性;
③便于分剂量和服用,尤其适用于儿童及老年患者
缺点 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贮藏、运输不方便
按分散系统分类 ①溶液型;②胶体溶液型,包括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③乳浊液型;④混悬液型
 
 
 
 
 
 
表面活性剂
  ①分类: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  
  ②代表:  
  1. 阴离子: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和有机胺皂、硫酸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磺酸                                                  化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2. 阳离子型:苯扎氯铵(洁尔灭)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毒性大);
  3. 两性离子型:豆磷脂和卵磷脂;
  4. 非离子型:聚山梨酯(吐温类)、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司盘类)等;
③应用:表面活性剂中亲水、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增溶剂(HLB 值 15-18)、W/O 型乳化剂(HLB 值 3-8)、O/W 型乳化剂(HLB 值 8-16)、润湿剂
(HLB 值 7-9)、消泡剂(HLB 值 1-3)、去污剂(HLB 值 13-16)、抑菌剂或消毒剂(阳离子和两                                                  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二、溶液剂
含义 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液体制剂
 
特点
所形成的分散体系均匀、透明并能通过半透膜,可供内服或外用
真溶液型液体药剂中的药物吸收及所呈现的疗效比同一药物的混悬液或乳浊液好
分类 ①溶液剂;②芳香水剂;③甘油剂;④醑剂、糖浆剂等
三、乳剂
 
含义
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制成的一种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的液体制剂,又称乳剂
分类 ①水包油(0/W)型;②油包水(W/0)型;③复乳
不稳定现象 ①分层;②絮凝;③转相;④破裂;⑤酸败。
四、混悬剂
 
含义
系指难溶性间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
 
特点 混悬剂为非均相液体制剂,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 50%
 
适宜于制成混悬液型液体制剂的药物
①需制成液体药剂供临床应用的难溶性药物;
②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注意: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
常用附加剂 ①润湿剂;②助悬剂;③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及
  1. 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以微粒间吸引力略大于排斥力,且吸引力不太大时最稳定。
  2. 混悬粒子的沉降:减小粒径、增加分散介质黏度、减小微粒与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可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
稳定化措施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减小微粒粒径差异,防止亚稳定型的同质多晶型药物微粒转变可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
  4.温度的影响:降低温度或贮藏阴凉处可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
混悬剂添加剂:
润湿剂 吐温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
 
 
助悬剂
低分子 甘油、糖浆
 
高分子
天然: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琼脂、海藻酸钠、白及胶、果胶
合成: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乙基纤维素、聚维
酮(PVP)、聚乙烯醇(PVA)
硅酸类 胶体二氧化硅、酸酸铝、硅皂土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提高混悬剂的稳定性(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等)
液体制剂质量要求:
  1. 口服乳剂的外观应呈均匀的乳白色,不分层。若出现分层,经振摇应易再分散。
  2. 口服混悬剂的混悬物应分散均匀,放置有沉淀物,但经振摇应易再分散。其沉降体积比应不低于 0.90。
  3. 干混悬剂测干燥失重不得超过 2.0%。
  4. 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
  5. 混悬剂应检查溶出度。
第四节 无菌制剂
一、注射剂
 
特点
优点: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或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缺点:①使用不便,注射时疼痛;②一旦注入机体,其生理作用难以逆转;③成本较高-质量要
求高
分类 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
热原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热原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且产生的热原致热作用最强。内毒素是导致热原反应的最主要致热物质,其中脂多糖(Lps)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致热活性
热原的性质和去除方法:
 
基本性质
①水溶性;②耐热性;③不挥发性;④滤过性;⑤被吸附性;⑥热原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
剂、超声波等所破坏
去除热原的
方法
①除去药液或溶剂中热原的方法:吸附法;超滤法;离子交换法;凝胶滤过法;反渗透法;②
除去容器上热原的方法:高温法;酸碱法
注射剂的添加剂:
增溶剂、乳化剂或助悬剂 聚山梨酯 80-吐温 80、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甘油等
 
防止药物氧化的附加剂
抗氧剂 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
惰性气体 二氧化碳、氮气
金属离子络合剂 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地酸二钠(EDTA-2Na)
 
等渗调节剂 氯化钠、葡萄糖
pH 调节剂(4-9) 盐酸、枸橼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抑菌剂 苯酚、甲酚-0.3%;三氯叔丁醇-0.5%;硫柳汞-0.01%
止痛剂 三氯叔丁醇、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
注射剂的溶剂:
注射剂的溶剂 用途
饮用水 药材净制时的漂洗、制药用具的粗洗用水、饮片提取
纯化水 配制普通药物制剂用的溶剂或试验用水;
可作为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和非灭菌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溶剂;口服、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
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水。
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和稀释。
注射用水 配制注射剂、滴眼剂等的溶剂或稀释剂及容器的精洗(灭菌)。
灭菌注射用水 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口诀:2 提 3 洗 3 稀释。2 提对应饮片提取用饮用水;灭菌制剂和非灭菌制剂所用饮片的提取用纯化水。3洗对应用具的粗洗、药材净制时的漂洗用饮用水;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纯化水;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注射用水。3 稀释对应纯化水用于口服、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注射用水用于配制注射剂、滴眼剂等的溶剂或稀释剂;灭菌注射用水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注射剂质量要求:
  1. 溶液型注射剂应澄清;混悬型注射液中原料药物粒径应控制在 15μm 以下,含 15~25μm(间有个别
20~50μm)者,不应超过 10%,若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  管内注射。乳状液型注射剂不得有相分离现象,不得用于椎管注射,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剂中乳滴的粒度 90%应在 1μm 以下,不得有大于 5μm 的乳滴。输液应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1. 配制时,可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附加剂;
  2. 注射剂常用的容器密封性须用适宜方法确证;除另有规定外,容器应足够透明,以便内容物的检视。
  3. 灌装标示量不大于 50ml 的注射剂时,应适当增加装量;除另有规定外,多剂量包装的注射剂,每一容器的装量一般不得超过 10 次注射量,增加的装量应能保证每次注射用量。
  4. 注射剂熔封或严封后,一般应根据药物性质选用适宜的方法灭菌,必须保证制成品无菌。
  5. 除另有规定外,注射剂应避光贮存。
  6. 注射剂的标签或说明书应标明其中所用辅料的名称;如有抑菌剂还应标明抑菌剂的种类及浓度;注射用无菌粉末应标明配制溶液所用的溶剂的种类。
二、输液剂
输液剂含义 系指通过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般一次给药≥100ml,生物制品≥50ml)。
 
特点
①输液剂的使用剂量大,可直接进入血循环;②质量要求高;③临床多用于纠正体内水和电解质的紊乱,调节体液酸碱平衡,补充必要的营养、热能和水分;④维持血容量;⑤常作为抗生素、强心药、升压药等注射药物的载体
分类 ①解质输液:氯化钠;②营养输液:糖、脂肪乳;③胶体输液:右旋糖酐;④含药输液剂。
三、眼用制剂
 
分类
眼用液体制剂 滴眼剂、洗眼剂、眼内注射溶液
眼用半固体制剂 眼膏剂、眼用乳膏剂、眼用凝胶剂
眼用固体制剂 眼膜剂、眼丸剂、眼内插入剂
眼用制剂的附加剂:
pH 调节剂 磷酸盐缓冲液、硼酸盐缓冲液
渗透压调节剂 氯化钠、葡萄糖、硼酸、硼砂
 
抑菌剂   三氯叔丁醇、硝酸苯汞、苯乙醇、羟苯乙酯  
黏度调节剂 甲基纤维素、 聚乙烯醇、聚维酮  
其他根据主药性质可酌情添加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等
眼用制剂的吸收途径和影响吸收的因素:
吸收途径 ①角膜吸收,达到局部效果。②结膜吸收,是进入体循环的主要途径
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②药物的外周血管消除。③眼用制剂的 pH  及药物的 pKa。④刺激性。
⑤表面张力:滴眼剂表面张力越小,利于滴眼剂与泪液的混合,利于药物的渗入。⑥黏度:增加接触时间,有利于吸收。
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
装量 每个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 10ml;洗眼剂每个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 200ml;眼用半固体制
剂每个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 5g;
贮藏   遮光密封 贮存,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 4 周;
添加剂 多剂量眼用制剂一般应加适当抑菌剂并应符合规定,眼内注射溶液、眼内插入剂、供外
科手术用和急救用的眼用制剂,均不得添加抑菌剂或抗氧剂或不适当的附加剂,且应采用一次性使用包装。
眼用半固体制剂 基质应过滤灭菌,不溶性药物应预先制成极细粉
容器 无菌、不易破裂,透明度不影响可见异物检查
混悬型滴眼剂 沉降物不应结块或聚集,经轻摇应易再分散,并应检查沉降体积比。
眼用半固体制剂 查金属性异物

第五节 外用制剂
一、外用制剂基本要求
特点 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降
低药物的副作用。
 
 
分类
 
软膏剂与乳膏剂
软膏剂基质:油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
乳膏剂基质:乳状液型基质 O/W
贴膏剂与贴剂 其中贴膏剂分为橡胶贴膏和凝胶贴膏
 
膏药
黑膏药:红丹(铅丹
白膏药:宫粉(铅粉)
透皮吸收:
过程 释放—穿透―吸收
途径 ①完整的表皮(细胞间隙);②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的附属器官。
影响因素 ①皮肤条件(部位,病变,温湿度,清洁度);②药物性质(既有一定脂溶性又有一定水溶性的药                                                 物透皮及吸收较理想);③基质的组成与性质(组成类型,基质特性,pH,附加剂,水合作用);
④其他因素(浓度,面积,次数,接触时间)
二、软膏剂与乳膏剂
基质 特点与应用 常用品种
油脂性基质 润滑、无刺激,对皮肤的保护及软化作用较强。但油腻性及吸水性较差,不宜用于急性
炎性渗出液较多的创面
①油脂类:动植物油、氢化植物油;②类脂类:羊毛脂
(吸水性大)、蜂蜡等;③烃类:凡士林、石蜡与液状石蜡;④硅酮类:常用二甲基硅油(刺激眼睛)。
 
乳剂型基质
对油和水均具亲和力。忌用于糜烂、溃疡及化脓性创面。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不宜制成乳剂型软膏 ①水包油 O/W 型乳剂基质,乳化剂:钠皂、三乙醇胺皂类、脂肪醇型硫酸钠类和聚山梨酯类
②油包水 W/O 型乳剂基质,乳化剂:钙皂、羊毛脂、
单甘酯、脂肪醇等
水溶性 释药快,无油腻性和刺激性,可用于糜烂创 ①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基质 面和腔道黏膜,但润滑性较差,须加保湿剂
与防腐剂
②聚乙二醇,长期使用可造成皮肤脱水。
软膏剂与乳膏剂质量要求:
  1. 基质应均匀、细腻,具有适当的黏稠度,应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不融化并无刺激性;
  2. 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等变质现象,乳膏剂不得有油水分离及胀气现象。
  3. 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避光密封贮存。乳膏剂应避光密封置  25℃以下贮存,不得冷冻。
  4. 混悬型软膏剂、含细粉的软膏剂不得检出大于 180μm 的粒子。
  5. 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软膏剂与乳膏剂应进行无菌检查;装量、微生物限度等应符合规定。三、膏药
含义 系指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官粉(铅粉)炼制成膏状,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
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
特点 用前需烘软,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以弥补内服药的药力不足。
分类 ①黑膏药(铅丹+植物油);②白膏药(铅粉+植物油)
质量要求 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黑膏药应乌黑、无红斑;白膏药上且不移动应无白点除另有规定外,膏药应
密闭,置阴凉处贮存。软化点、重量差异等应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四、贴膏剂
贴膏剂 贴膏剂系指将原料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膏状物涂布于背衬材料上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全身性或
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
 
橡胶膏剂
黏着力强,无需预热可直接贴用;不污染衣物,携带方便,有保护伤口及防止皲裂等作用。但膏层薄,容纳药物量少,维持时间较短 组成:①背衬材料;
②膏料层;
③膏面覆盖物;
 
凝胶膏剂
凝胶膏剂载药量大,使用方便,贴服舒适,对皮肤无刺激性。由于基质亲水,奔层含有一定量水分,贴用后皮肤角质层易软化,水合作用
增加,有利药物的透皮吸收。缺点是黏性较差。
组成:①背衬层;
②保护层;
③药物层;
质量要求 ①涂布中若有使用有机溶剂的必要时,应检查残留溶剂;②橡胶贴膏的耐热性,凝胶贴膏的赋形
性、含量均匀度,含膏量,黏附力,微生物限度应符合相关规定。③贴膏剂应密封贮存。
五、贴剂
 
特点
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维持较为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了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治
疗指数小的药物的不良反应
组成 ①背衬层;②药物贮库层;③黏胶层;④保护层
 
 
质量要求
①用有机溶剂涂布的贴剂,应对残留溶剂进行检查。②采用乙醇等溶剂应在标签中注明过敏者慎用。贴剂应在标签中注明每贴所含药物剂量、总的作用时间及药物释放的有效面积。③贴剂的黏着力等应符合要求。④除另有规定外,贴剂应密封贮存。⑤贴剂的含量均匀度、释放度、微生物
限度等应符合规定。
六、其他外用制剂
 
糊剂
定义 系指大量的原料药物固体粉末(一般 25%以上)均匀地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
半固体外用制剂。可分水溶性糊剂和脂溶性糊剂。
质量要求 置 25℃以下贮存,不得冷冻。
 
 
凝胶剂
定义 凝胶剂系指原料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的具凝胶特性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
剂。凝胶剂限局部用于皮肤及体腔,如鼻腔、阴道和直肠。
分类 乳胶剂、胶浆剂、混悬型凝胶剂等。混悬型凝胶剂可有触变性,静止时形成半固体,
而搅拌或振摇时成为液体。
 
   
 
 
质量要求
①混悬型凝胶剂中胶粒应分散均匀,不应下沉、结块。
②凝胶剂应均匀、细腻,在常温时保持胶状,不干涸或液化。
③可加入保湿剂、抑菌剂、抗氧剂、乳化剂、增稠剂和透皮促进剂等。
④凝胶剂一般应检查 pH 值。
⑤凝胶剂应应防冻。
⑥混悬型凝胶剂,除另有规定外应进行粒度检查。不得检出大于 180um 的粒子。
 
 
 
搽剂
定义 系指原料药物用乙醇、油或适宜的溶剂制成的液体制剂,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
常用溶剂 水、乙醇、液状石蜡、甘油或植物油等
 
 
质量要求
①以水或稀乙醇为溶剂的一般应检查相对密度、pH 值;以乙醇为溶剂用的应检查乙醇量;以油为溶剂的应无酸败等变质现象,并应检查折光率。
②搽剂在贮存时,乳状液若出现油相与减水相分离,经振摇后应能重新形成乳状液;
混悬液若出现沉淀物,经振摇应易分散,并具足够稳定性。
 
 
 
 
涂剂
定义 涂剂系指含原料药物的水性或油性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供临用前用消毒纱布或棉球
等柔软物料蘸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
常用溶剂 甘油溶液,也可用乙醇、植物油等作溶剂
 
 
质量要求
①以油为溶剂的应无酸败等变质现象,并应检查折光率。
②涂剂在贮存时,乳状液若出现油相与水相分离,经振摇后应能重新形成乳状液;混悬液若出现沉淀物,经振摇应易分散,并具足够稳定性。
③对热敏感的品种,应在 2℃~8℃保存和运输。
④涂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 4 周。
 
 
涂膜剂
定义 涂膜剂系指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含成膜材料的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
液体制剂涂膜剂
成膜材料 成膜材料有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乙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缩甲乙醛等;
增塑剂有甘油、丙二醇、三乙酸甘油酯等;溶剂为乙醇等。
质量要求 涂膜剂在 启用后最多可使用 4 周。  

第六节 其他制剂
一、栓剂
定义 栓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
栓剂的分类 按施用腔道的不同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鼻腔栓、耳用栓等
栓剂的作用特点 ①栓剂不仅可在腔道起润滑、抗菌、杀虫、收敛、止痛、止痒等局部作用。而且可经腔道吸收产
生全身作用;②药物不受胃肠 pH 或酶的破坏。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③药物经直肠吸收。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效应的破坏;④适用于不能或者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
药物的吸收途径 ①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大循环。
②药物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髂内静脉—下腔大静脉—大循环。
③药物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
栓剂中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①使用部位:距肛门口 2cm 处为宜;②直肠的 pH:对弱酸弱碱性药物的吸收有影响;③直肠内
容物:粪便、腹泻、组织脱水等影响药物从直肠部位的吸收
药物因素 ①溶解度:溶解度大。吸收增加。溶解度小。吸收降低;②粒径:粒径越小越易溶解吸收;③脂
溶性与解离度:脂溶性、非解离型药物较解离型药物易吸收。
基质因素 ①基质类型:油脂性基质中水溶性药物释放较快。脂溶性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有关;②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亲水性。有助于药物释放。但浓度不宜过高
栓剂的基质:
 
水溶性基质
甘油明胶 常用作阴道栓剂基质,但不适用于鞣酸与蛋白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聚乙二醇类 如聚乙二醇 1000、4000、6000 等
 
 
油脂性基质
  可可豆脂,具有同质多晶性  
半合成脂肪甘油酯类(如半合成椰子油酯、半合成山苍子油酯、半合成棕榈油酯等)
栓剂的质量要求:
基质 栓剂外形要完整光滑,塞入腔道后应无刺激性,应能融化、软化或溶化,并与分泌液混合,逐渐
释放出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并应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在包装或贮存时变形。
粒径 固体原料药物,除另有规定外,应预先用适宜方法制备成细粉或最细粉。
贮存 栓剂应在 30℃以下密闭贮存和运输。  
检查项目 ①脂肪性基质的栓剂应在 30 分钟内全部融化、软化或触压时无硬芯;
②水溶性基质的栓剂应在 60 分钟内全部溶解。
二、气雾剂与喷雾剂
  气雾剂 喷雾剂
构成 药物与附加剂+抛射剂+耐压容器+阀门系统 药物与附加剂+容器+手动泵成
 
特点
优点:①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 ②制剂的稳定性高。
③给药剂量准确,副作用较小; ④局部用药的刺激性小
缺点:气雾剂制备时成本高,易爆炸,封装要求高;受伤皮肤多次使用可 引起不适  
吸入气雾剂与喷雾剂的吸收:
主要吸收部位 肺泡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影响吸入气雾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及分子大小 吸收速度与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与药物的分子大小成反比
 
 
吸入气雾剂雾滴的粒径
雾滴大小影响药物在呼吸道的沉积部位。吸入气雾剂雾滴(粒)的粒径应在 10μm 以下,其中大多数应在 5μm 以下,雾滴过粗,药物易沉着在口腔,咽部及呼吸器官的各部位;粒子过小,雾滴(粒)
易到达肺泡部位,但沉积减少,多被呼出,吸收较少。
气雾剂的附加剂:
 
抛射剂
为适宜的低沸点液化气体,常温下蒸气压大于 1 个大气压
如:氢氟烷烃类(四氟乙烷);二甲醚;碳氢化合物;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氮气)
 
其他附加剂
①溶剂:氢氟烷烃或水、甘油等;②潜溶剂:乙醇或丙二醇等;③抗氧剂:维生素 C、亚硫酸钠
等;④防腐剂:尼泊金乙酯等;⑤表面活性剂:乳化剂——聚山梨酯类;助悬剂——司盘、月桂醇等
气雾剂与喷雾剂的质量要求:
  1. 吸入气雾剂和吸入喷雾剂供吸入用雾滴(粒)的粒径应在 10μm 以下,其中大多数应在 5μm 以下,一般不使用饮片细粉。
  2. 喷雾剂应避光密封贮存,气雾剂应置凉暗处贮存,并避免暴晒、受热、敲打、撞击。三、其他剂型
胶剂 胶剂系指用动物的皮、骨、甲或角用水煎取胶质,浓缩成稠胶状,经干燥后制成的固体块状内
服制剂。多有滋补强壮作用
特点 ①皮胶类补血;②角胶类温阳;③甲胶类侧重滋阴、还有活血祛风等作用
 
 
辅料
冰糖 使胶剂的透明度和硬度增加,并有矫味作用
油类 可促进锅内气泡的逸散,起消泡的作用
酒类 起矫味、矫臭作用,收胶时有利于气泡逸散
明矾 可沉淀胶液中的泥沙杂质,以保证成品胶洁净,提高透明度
 
膜剂 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供口服或黏膜用。制成多层膜剂可避免配
伍禁忌,但膜剂不适用于药物剂量较大的制剂。
成膜材料 聚乙烯醇(最常用)、丙烯酸树脂类、纤维素类及其他天然高分子材料
其他辅料 ①增塑剂:能使制得的膜柔软并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常用的有甘油、乙二醇、山梨醇等。
 
  ②着色剂:常用的有食用色素。
③遮光剂:常用的有二氧化钛。
④矫味剂:有蔗糖、甜菊苷等。
⑤填充剂:有碳酸钙、淀粉等。
⑥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聚山梨酯 80、十二烷基硫酸钠、豆磷脂等。
 
剂型 应用特点
锭剂 药物加黏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制剂;内服用水或黄酒化服;外用用醋或酒调敷
灸剂 艾叶捣成绒状制成卷烟状制剂,供熏灼穴位或其他患部的剂型;具有温热刺激作用
线剂 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浸煮,干燥所得的制剂;具有腐蚀作用和机械紧扎作用
熨剂 饮片细粉或饮片提取液与煅制的铁砂混合制成的制剂;用时拌醋,有活血通络,发散风寒的作用
糕剂 药物与米粉、蔗糖蒸制而成的块状制剂;治疗慢性消化不良性疾病(内服)
丹剂 汞与矿物药在高温下炼制成无机汞化合物,毒性大,仅供外用。
条剂 药物黏附在桑皮纸上捻成细条的制剂;供外用插入以引流脓液,拔毒去腐,生肌敛口。
钉剂 药物与米粉混合制成细长两端尖的制剂。供外用插入以治疗痔,瘘管及溃疡性疮疡。
棒剂 药物制成小棒状的制剂;直接作用于皮肤黏膜上。有腐蚀,收敛的作用,常用于眼科。

第七节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一、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制剂
特点 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药效稳定
释药原理 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渗透压、离子交换机制
 
 
 
缓、控释制剂的分类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扩散、溶蚀作用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控制囊膜的厚度、微孔的孔径及微孔的弯曲度
乳剂分散型缓释制剂 具有一定屏障作用达到缓释目的
注射用缓释制剂 制成油溶液型或混悬型
缓释膜剂   多聚物膜 对药物的释放具有延缓作用
渗透泵式控释制剂 渗透压原理,释放速度与 pH 无关
胃滞留型缓释、控释制剂 定位释药
不宜制成缓 释、控释制剂的药物 ①生物半衰期很短(小于 1 小时)或很长(大于 24 小时)的药物。
②单服剂量很大(大于 1g)的药物。
③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
③需在肠道中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质量要求 检查释放度
(二)靶向制剂
 
部位分类
一级靶向 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
二级靶向 靶部位的特殊细胞释药
三级靶向 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
作用方式分类 被动靶向制剂 微囊,微球或脂质体,作为异物吞噬(自然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 前体药物 前体抗癌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物等
 
     
 
 
修 饰 的 药物载体
 
①修饰的脂质体
长循环脂质体能避免吞噬,延长时间
免疫脂质体能接上抗体,识别靶细胞
糖基脂质体导致分布不同
②修饰的微球,又称免疫微球,用于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标
记和分离细胞
③其他,如修饰的微乳、纳米球等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①磁性制剂;②栓塞靶向制剂;③热敏靶向制剂;④pH 敏感靶向制剂。
二、中药制剂新技术
(一)环糊精包合技术
含义 系指将药物分子包藏于环糊精分子空穴结构内形成环糊精包合物的技术
 
特点
①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②增加药物的溶解度;③减少药物的刺激性,掩盖不良气味;④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⑤使液体药物粉末化而便于制剂
(二)固体分散技术
含义 药物与载体混合制成的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制备成固体分散体的技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特点
优点:①达到不同的释药目的;②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③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刺激性
缺点:久贮可能出现药物晶型改变、重结晶、结晶粗化、药物溶出度降低等老化现象。
 
分类
①分散状态分类:低共熔混合物(微晶形式分散)、固态溶液(分子形式分散)、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透明状)、共沉淀物(非结晶)。
②按药物的释放特点可分为速释型固体分散体、缓释、控释型固体分散体、肠溶型固体分散体。
 
 
 
 
常用载体
水溶性载体材料:①水溶性大,作为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出速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②常用材料:高分子聚合物(聚乙二醇、聚维酮)、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糖类(山梨醇、蔗糖)等。
难溶性载体材料:难溶于水,常被作为缓释、控释型固体分散体的载体。常用材料:纤维素衍生物、聚丙烯树脂类等
肠溶性载体材料:在胃内强酸条件下不溶解,不受消化酶破坏,在体液中可溶胀,在小肠液、弱酸或碱性条件下可溶,常用来制备肠溶型固体分散体。
常用材料:纤维素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素酞酸酯)、聚丙烯树脂类(如聚丙烯树脂Ⅱ、Ⅲ号)等。